第12版:关注

让文明传承助力城市美好

——民进中央2023年开明文化论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综述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恒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1月22日   第 12 版)

民进中央2023年开明文化论坛现场

与会代表在河南洛阳应天门遗址博物馆考察调研

编者按:

日前,由民进中央主办的2023年开明文化论坛在河南省洛阳市举行。“在洛阳这座具有独特地位和重要影响的历史文化名城举办,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目标任务,共同探讨‘文明传承创造与城市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在开幕式上开宗明义。围绕“文明传承创造与城市发展”的主题,文旅、文物、住建主管部门的领导,文化文博领域、文旅行业和城市规划建设的专家学者等200余人济济一堂。大家各抒己见,精彩的发言成为与会人士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注脚。

以文化人:

做好文明阐释与文明传承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

仰韶文化、二里头遗址、殷墟……华夏先民的遗迹在中原大地上尤为集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位专家学者就相关话题进行了分享。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展示了一段由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演奏的河北民歌《小白菜》。悠扬的七声音阶民乐从8000多年前的乐器中传出,仿佛让与会者与古人进行了穿越时空的交流。

王巍表示,贾湖骨笛和同地出土的龟甲刻画符号,能够反映出华夏先民丰富的精神文化创造。西方学者曾提出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三要素是冶金术、文字和城市,这显然是有地域局限性。文明从起源到形成是文明因素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这个理论显然更符合包括西亚、欧洲在内的世界大多数地区的实际情况。

王巍的观点得到多位与会学者的回应。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表示,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起源探索显得格外有意义。他提出,要继续围绕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等重大历史问题,集中力量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国家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成果。要加大对中原地区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力度,形成一批科学阐释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大考古成果,为解决重大历史性问题提供关键答案。要深入挖掘文物蕴含的时代价值,让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走进现实、映照未来。加大国际合作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开展学术研究、人员培养、考古发掘等多方面的合作。

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总工程师曹兵武看来,对文明社会的标准,西方比较强调文字、冶金等具象内容,而中国比较注重社会分化、王权这些形而上的表现。如果把文明判定标准浓缩到一条,而且是考古学上可以观察、可以研究、可以分析的,那就是——城市。今天很多城市都是长期历史积累的结果,在历史的轴线上考量,要通过有效转化才能让文明和城市更有创造性地发展。

“没有比石头更硬的东西,没有比山更显赫的体量。”北京清华同衡规划院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中心副总工程师杜凡丁从古人造石窟的目的阐释了讲好中国石窟寺故事的文化意义。他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核心的目的、意义都是讲好中国故事。作为文化景观的石窟寺,反映着古代中国人审美追求和中华文明的历史变迁。同时,石窟造像是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丝绸之路沿线具有共性的文化元素和符号,是讲述中华文化对外交流、包容的非常好的故事载体。

以旅彰文:

历史文化名城的文旅融合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必须有自己的文化主体性。历史文化名城沉淀着悠久的历史故事,承载着绵长的人文记忆,彰显着鲜明的地方精神,镌刻着深沉的文化基因,是人文资源的汇聚地,也是文旅融合的主阵地,更是彰显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最佳载体。在“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的河南,讨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旅融合创新显得格外有意义。

作为东道主,洛阳市委书记江凌表示,近年来洛阳突出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的理念,大力发展新文旅产业,着力打造全国沉浸式的文旅目的地。坚持把赓续历史文脉与建设现代化城市紧密融合起来,在城市发展当中,不断的丰富文化场景、拓展文化供给、提升文化品质,努力实现“文化让城市更美好”。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城市是重要的旅游客源地,也是旅游目的地和中转地,一定要把城市放在旅游业的中心位置来看。靠完善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商业环境及其文化空间提升城市旅游吸引力。用好中心城区文化资源聚集、客源密集以及商业环境的优势,关注街区、商圈和卫星城市等旅游休闲新要素。

“文化价值不等同于旅游资源,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创造。那些承载着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场景和生活的空间才是最能够吸引人们到访的。要让游客看见历史的演进和文化传承,更能看见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戴斌说。

“历史文化名城是属于过去的,更是走向未来的。在古都开封,越来越多的游客用时下最热门的旅行方式City walk行走在古城历史街巷里,与人文书店、艺术画廊、非遗工坊、小吃店铺等不期而遇,慢生活、深体验……”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黄东升介绍了河南省近年来文旅开发的经验:“在坚持内容为王、挖掘具有独特文化内核文旅主题的同时坚守人本主义,坚持历史文化名城是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共同参与的生活空间,打造主客共享、居游一体的复合型文旅目的地,既要吸引外地游客,也要吸引、留住本地年轻人成为文旅融合创新的主体。”

“通过减免一张门票的‘芝麻’把游客留在本地过夜的话,整个城市就捡到了‘西瓜’。”浙江大学圆正文旅研究院院长周玲强介绍了杭州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城旅共荣”路径:“如利用居民与乘客出行时间、目的地等差异,通过城市大脑,提升城市交通设施利用率,推进主客共享;以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文创、旅游+休闲等方式,延长产业链,推进产业共生。”

“历史文化名城应该尽量找出它的‘代表作’。”在民进会员、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朱鸿看来,历史文化景区要满足当代青年穿越时空的心理需求。比如在古城街区穿汉服应该像在海滨浴场穿泳装一样,这就把游客的审美趣味和历史打通了。

以文铸城:

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

如何在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同时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专家们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民进中央文化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怡涛表示,我国文物保护的工作方针在中共二十大以后,从沿用很多年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更新到“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可以看到,“保护”还是第一位,不同在于“利用”方面。价值有效和让文物活起来,就是要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在历史类主题公园建设中,用到传统地方文化,用到符合这个时代文化建筑的风格,从地方文化传承角度来讲,可能就是一个合理的,而非所谓“假古董”。非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传承人,这个传承人是今人,不是古人。非遗要把物质文化通过“今人”传承下来。

徐怡涛认为,一方面不能脱离文史去谈有效利用。另一方面也要以人为本,融通古今、多维一体、促进价值实现。

“我们不该忘掉,70年来洛阳在中国的工业史上的独特的地位,是工业崛起、民族复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地。”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历史名城保护处处长胡敏提出,应该有完整的时空观点,要讲好五千年的故事,也要讲好180多年的近现代的故事,更要关注一百多年共产党领导创造的光辉历史。

胡敏介绍,从1982年公布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开始到今天,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象在不断扩充,从第一批24个名城局限于古都,到第三批加入了许多近代工业城市。目前,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也在考虑加入历史文化名城之列。在大历史观的指导下,历史文化街区中开始关注老厂区、老港区、老校区、老居住区,以及革命文物、20世纪建筑遗产、国家工业遗产等,确保各时期重要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同时,我们的历史文化名城首先是人民生产生活的地方,在保护中一定要融入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舒适的理念。

胡敏的观点得到了民进中央文化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馆副馆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从工业建筑遗产保护角度的呼应。苏丹认为,工业遗产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一个缩影,反映着城市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尤其记载着近代以来中国对工业化的向往。看历史不能够把历史的某一个阶段变成一种样板,一定要实事求是,要客观。

苏丹还列举了“平遥电影节”的例子。一个传统民居密不透风的历史文化名城,利用一个老旧柴油机厂做电影节场地,不仅利用了工业遗产的宽阔空间,也让平遥激活了自己的两个文化IP。此外,苏丹呼吁,一个城市要有优质的文化活动,而优质的活动离不开策展人,要培养一大批视野开阔的高水平策展人,这样才能带活城市文化发展。

“像洛阳这种历史文化名城,遗址规模如此庞大,必然跟现代人生活的地方是有空间上叠压和冲突的。”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所长肖金亮亲身参与隋唐洛阳城保护展示工程等相关项目。他表示,从2009年起,国家文物局更突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概念,把这种大范围的遗址与城市的开放空间、主题文化公园相结合,一方面保护遗址,另外一方面又能利用。

肖金亮认为,大遗址保护、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洛阳模式”内核是:把保护性的建筑和展示性的建筑相结合,在保护遗址的同时,呈现更为精准的历史风貌;连成片区,形成了规模效应;为文化自信提供了一个舞台,为城市活力提供引擎,为居民就业提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此次论坛上,与会人士秉承“开来而继往,明道不计功”的“开明”宗旨,从充分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创造的关系,妥善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关系等方面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大家的共识是,文化让城市更美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必将不断创新城市现代文化,中华文明必将更好地传承发展。

2023-11-22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恒 ——民进中央2023年开明文化论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综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3026.html 1 让文明传承助力城市美好 53,02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