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民意周刊

让夜校更“长效”

本报记者 司晋丽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1月27日   第 05 版)

如今,老年人有“老年大学”,青少年有“少年宫”,唯独中青年少有普惠的学习机会。社会上的一些成人培训班要么收费高昂,要么挤占周末时间,很难与上班族的实际需求相匹配。因此,时间灵活、费用低廉的夜校在各地甫一亮相就广受欢迎,成为年轻人的“经济适用”之选。

在低头刷手机成为多数人无意识行为的当下,非遗技艺、乐器、摄影、茶艺、iPad绘画等丰富多彩的课程,就犹如一股清流,点亮了上班族的夜生活。花上三五百元,就可以得到业内知名人士亲授知识,性价比不可谓不高。走向社会再学艺,不仅可以提升自我,亦可有效化解本领恐慌带来的焦虑,用积极行动练就稳定内核。

夜校并非新事物,稍微年长一些的人很多都有在夜校“充电”的经历。那种教室里充满学习热情、对知识孜孜渴求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那么,夜校为何又在当下流行起来?想来与大的社会风气分不开。在这个稍不留神就可能落伍的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其实,终身学习本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只是很多人习惯于将学习片面地理解为学历教育。殊不知,将碎片化的时间连接起来,时间一长,业余学习也有化零为整的效果。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精神满足的需求也日渐丰盛。用一个小时谈文论艺、陶冶情操,提升的是美育知识和审美能力;与志趣相投的人再结同窗之谊,感受的是真情暖意。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事物都是“其兴也勃焉”,一阵热度过后就销声匿迹了。要让夜校摆脱“昙花一现”的命运,就要建立长效机制。开班方需多用些心思打磨课程,让课程质量保持在一定水准;同时也要尽可能维持公益性质的收费标准,让多数人都能负担得起。此外,夜校还可以尝试与街道、社区现有的业余教育相衔接,使课程内容与人们日常生活贴合得更紧密,这样才能让夜校更“长效”。

2023-11-27 本报记者 司晋丽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3357.html 1 让夜校更“长效” 53,35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