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民营周刊

马珺委员:拓展融资渠道更好激活民营经济

本报记者 孙琳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2月01日   第 05 版)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再获政策支持。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支持民营经济的25条具体举措。此时出台相关政策有哪些现实意义?下一步在落实方面还应注意哪些方面?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洛阳理工学院副校长马珺在接受人民政协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发挥金融在服务民营企业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实体经济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是一项非常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此时明确出台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政策十分必要,下一步要在丰富融资渠道上下足功夫。

马珺分析说,对于银行来说,大多数民营企业资金实力较弱,经营风险较大。银行为了实现盈利,降低不良贷款率,满足监管要求,更愿意服务于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信贷风险较小的国有企业。贷款给民营企业时往往会增加限制性条款,以此来降低损失的可能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民营企业融资的难度,民营企业自身的短板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企业的融资;而对于民营企业自身来说,受民营企业自身的经营规模、技术水平、管理规模等相关因素的制约,在外源融资方面主要依赖银行贷款,其他类型的资金来源十分有限。在资本市场上,虽然随着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的设立已逐步降低了上市融资门槛,但是能满足现有板块上市条件的民营企业数量有限;而债券融资对企业信誉、净资产有较高的要求,在去杠杆和金融严监管的背景下,信用创造放缓、社会融资规模萎缩,这给民营企业信用债券的发行增加了难度。

马珺认为,此次政策发布将推动上述问题的有效解决。一方面,从顶层设计上是八部门联合发布,加大了联动执行力度;另一方面,多措并举解决民营企业资金难题。不仅提出要提高商业银行贷款规模,同时提出要重视银行以外的融资渠道,丰富企业融资手段,以达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目的。

为此,为了下一步更好地落实落地,马珺建议,对于在金融市场处于劣势地位的民营企业,金融机构应创新金融服务方式,简化信贷流程,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通过对信贷的可持续性、信贷结构执行状况、风险收益状况等因素的评价分析,来掌控信贷目标实现的程度,使信贷结构优化调整的目标实现。此外,还要在清算支付、资金融通、风险管理、价格发现等金融功能发挥方面,把实体产业的规律和金融独特的规律结合起来,从而使得风险与收益相互匹配、相互适应,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通知》提到,更好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扩大优质民营企业股权融资规模。对此,马珺表示,目前民营企业融资结构仍以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为主,资本市场等直接融资所占比例很低。因此她建议,要加快利用和发展资本市场,加强对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的规划指导,推动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和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民营企业上市。加强对企业的分类指导和协调服务,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企业上市辅导培训,使企业掌握在股票市场上市所必备的宏观经济及企业财务等专业知识,推动企业进一步规范运作,为企业上市工作打好基础。

而针对深化债券市场体系建设,畅通民营企业债券融资通道,马珺则建议,可创新债券品种,扩大债券融资规模,支持企业通过发行可转债,运用债转股等方式实现融资结构优化、壮大资本规模。“要进一步加强债券发行管理,强化信息披露,强化中介机构职责,完善债券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并与金融业监督管理部门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有效防控企业债券信用风险。”马珺最后说。

2023-12-01 本报记者 孙琳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3619.html 1 马珺委员:拓展融资渠道更好激活民营经济 53,61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