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休闲周刊

广西巴马:长寿之乡的蜕变

——2023文化和旅游助力乡村振兴采风活动走进巴马

本报记者 刘圆圆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2月01日   第 09 版)

岛上长寿老人

景区小吃之制作豆腐花

巴马命河

在云贵高原向桂中平原的过渡地带,有一片净土,这就是世界著名长寿之乡——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让巴马开始声名远扬的,是在1991年举行的国际自然医学会第13次年会上,巴马被宣布为继苏联高加索、巴基斯坦罕萨、厄瓜多尔比尔班巴、中国新疆南疆一带之后的世界第5个长寿之乡。这里百岁老人比例高、人数多,而且还是唯一一个百岁老人比例还在上升的寿乡。独特的禀赋使得巴马成为我国最早的一批康养旅游胜地。

神奇巴马吸引客来

“我每年都来巴马住上三五个月,这里依山傍水,景色优美、空气好,很适合度假养生。”60多岁的辽宁旅居客李大姐告诉记者,她来巴马度假养生已经有几年了。“这里的养生活动很多,白天跳舞、晚上跳操,生活丰富多彩。”

位于巴马县城附近的百魔洞,是当地最为雄伟壮观的石灰岩溶洞,也是旅居客的聚集地。在百魔洞口,不时能看到成群结队的中老年旅居客载歌载舞。进入清凉的洞窟,坐卧在“磁疗区”,享受高强地磁养生的人更是比比皆是,据当地人介绍,在其他地区的地磁一般是在0.28至0.32高斯左右,而这一路段的地磁则高达0.5至0.9高斯,这也是巴马流传的养生长寿“秘诀”之一。

此时,一位背着背篓、面容慈祥的99岁老奶奶引来一行人的关注。“阿姨,你看这是我三年前来这里旅游时,拍到你的视频。没想到咱们又见面了!”一位游客热情地拉着老奶奶的手边说边翻开手机给她看。奶奶的普通话不太标准,但声音却清脆得很。她说:“你见过我吗?我家就在山顶上的瑶寨,现在正准备回家呢。”这样的偶遇引来了不少同行游客纷纷跟奶奶拍照,都想沾沾长寿奶奶的光。

沿巴马母亲河盘阳河而行,入目皆是景。四进四出的盘阳河水造就了百鸟岩、水晶宫、百魔洞等绝色洞景。

在巴马赐福湖游船上,一行新加坡游客显得格外享受这次康养之旅。“我们这个团,大多数人已经来过巴马几次了,我第一次来是12年前。”游客林仁耀和夫人刘莲珠边欣赏湖景边说,“这边空气好,水好,青菜也特别好吃。来到巴马,睡眠都变好了,我们70多岁,在这里感觉还很年轻。”

长寿文化随处见

傍晚时分的那桃乡敢烟屯仁寿源景区依然热闹,这里是晚清寿星、享年126岁的邓诚才的居住地。1898年,清光绪皇帝钦命广西提督学院赠送“惟仁者寿”寿匾给邓诚才,这里也因此成为巴马长寿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一边品尝甘蔗红糖、糍粑、豆腐花等传统特色美食,一边了解着巴马沿袭千年的非遗古朴孝道——补粮习俗。

“补粮敬老习俗源于壮族、瑶族尊老敬老传统。所谓‘粮’,在我们信俗观念中是一个人与生俱来、供养其灵魂、保持其生命的‘魂粮’,年纪大了,‘魂粮’少了,就要‘添粮’以‘补寿’。” 巴马仁寿源景区经理黄珍梅介绍说,补粮习俗入选国家级非遗后,景区不仅把这一礼仪展示给游客体验,宣传孝道文化,还为游客配制了“补粮”。很多游客都为自家老人请粮,以祈求家中老人健康长寿。如今,景区已成为巴马热门打卡地,今年预计接待游客15万人次。

在长寿之乡,自然要感受长寿文化,巴马长寿博物馆不容错过。“巴马的魅力在于‘五个不一样’的生态环境:即不一样的地磁、不一样的空气、不一样的阳光、不一样的水、不一样的土壤。”伴随着巴马长寿博物馆馆长、讲解员金燕玲声情并茂的讲解,巴马长寿现象的历史渊源和延寿民俗一一展现在游客面前,馆内还通过图片、声像等资料向游客展现巴马寿星风采及巴马特色长寿食品。“我们的长寿老人除了环境等外在因素,他(她)们都习惯早睡早起,而且一生都坚持劳动。”金燕玲说,截至2021年底,巴马百岁以上老人有108位,这也是世界长寿人口持续增长的地区。

吃上“旅游饭”的好日子

在盘阳河畔,有一个风景秀丽的村庄——坡纳屯。这里是前往百鸟岩、百魔洞、长寿宫等景区的必经之路,伴随乡村旅游的发展,这个曾经人均年纯收入不足1500元的贫困屯已然破茧成蝶。

如今的坡纳屯,干净的水泥路通达各家各户,标准的三层“小别墅”尽显当地风情。

“我们坡纳屯度假村总共有600多间房已经全部满房了。”说起今年的旅游旺季,村民韦世玉笑得合不拢嘴。“在旺季每间房子可以租到800-1000元/月,一年下来,一家人的房租收入就有4-5万元,再加上其他收入,每年也有个8-9万元。”

“全屯70户都吃上了‘旅游饭’,当年的‘穷窝窝’也摇身变成了‘香馍馍’。”

韦世玉口中的“穷窝窝”正是10多年前的茅草屋。2005年,为改变屯里贫困落后的面貌,村民们集思广益,最终确定办农家乐,搞旅游。“当时党小组成员带头拆旧房,群众纷纷响应,用外出打工的钱建房子,有时钱不够了,就再外出务工攒点钱。大约经历了三年,一座座新房终于拔地而起。”随后,政府又为屯里实施了村容村貌美化亮化工程,屯内通户道路得到硬化,颇具规模的坡纳屯度假村就建成了。2010年,坡纳屯还成立了坡纳农家旅馆协会,农家旅馆由公司负责经营、协会统一管理调配形成了“公司+农户+协会”的管理模式。游客住宿统筹安排,经营收入全屯有份,农户按股分红,形成了人人有工作、个个有事干、家家当老板的创业氛围。

其实不只坡纳屯,在巴马全县,景区、乡村旅游区的建设发展,都为农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长寿岛景区所在的巴马镇坡贵屯,也整屯实施了“白改黑”道路硬化及亮化工程,并为旅游大巴新建了大型停车场。“我们很多村民,除了每年能从旅游企业利润中分享到资源收益,还通过出租自家房屋建民宿,或就近入厂做工,或从事售票等服务工作。”那坝村村民告诉记者,“就是老人们在家门口摆个摊售卖火麻、玉米等农产品,也能‘坐地生财’”。

近年来,随着巴马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返乡创业和务工的年轻人比例也有所上升。2022年底,巴马直接从事旅游工作的近6000人,间接从事旅游工作的超过4万人。

方兴未艾话康养

如今,长寿之乡的名声在外,文旅康养也成为当地的重要抓手。

巴马除了地磁高、空气佳、食材鲜、阳光好外,水质好也是有目共睹的。一滴水折射的长寿文化,也不断提升着巴马知名度、美誉度。

近年来,巴马通过粤桂协作机制招才引智,设立深(深圳)巴(巴马)试验区,将深圳等地先进的生命健康科研资源,与巴马独特的天然养生空间有机结合。位于巴马燕洞镇的巴马水文化庄园就是这种尝试的一个缩影。

这里不仅围绕“水”文化,建造了水文化博物馆,向旅居客展示水与健康的理念,还完成了从“助销售”到“自生产”的发展路径。

“2014年,我们几个深圳企业家到巴马旅游,感觉这里生态环境好,水质更好,就以‘消费扶贫’的方式买水,帮巴马水扩大市场。后来,大家意识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带动当地就业,才能发挥更大效应。于是,我们走遍巴马的山山水水,最终选定了七星泉作为水源地,成立了广西巴马四季甘泉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据四季甘泉总裁张文胜介绍,目前企业的运营本地化程度很高,从一线工人到水厂管理层,都选择培养当地人,“我们手把手教他们工作技能,让他们有份稳定工作、稳定的收入,他们收入高了,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留在巴马建设家乡。”

巴马瑶族自治县党委副书记、县长余浩学表示,近年来,巴马紧紧围绕“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广西大健康产业龙头基地、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三大战略定位,努力推动巴马旅游由单一景区景点的观光游向融合大健康的康养旅游转变。“巴马先后投入了19.29亿元健全完善康养文化旅游基础设施,赐福湖、水晶宫、百魔洞、仁寿源、红色西山等核心景区品质得到全面提升。目前,巴马已形成以盘阳河两岸为主线的旅游康养区,并沿河打造了康养旅游精品民宿带。”余浩学说,此外,巴马还通过举办“三月三”“祝著节”“长寿养生文化旅游节”等节日活动,推动农文旅融合,激活旅游消费市场,助力乡村振兴。

据了解,目前每年有10余万人次的旅居人士乐居巴马。2022年,巴马共接待游客611.28万人次,实现社会旅游总消费63.92亿元。今年1至9月,巴马接待游客约722.39万人次,实现社会旅游总消费73.91亿元。

2023-12-01 本报记者 刘圆圆 ——2023文化和旅游助力乡村振兴采风活动走进巴马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3644.html 1 广西巴马:长寿之乡的蜕变 53,64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