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休闲周刊

从“蛤蟆背”巧看焙火

平杰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2月01日   第 11 版)

蛤蟆背虽然不能作为岩茶品质判断的标准,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岩茶的焙火水平如何。

“蛤蟆背”出自《茶经》,“凡炙茶,慎勿于风烬间炙,熛焰如钻,使炎凉不均。持以逼火,屡其翻正,候炮出培塿,状虾蟆背,然后去火五寸。”在古代,其反映炙茶的火候,今指岩茶经过炭焙后,从冲泡后的叶底可以看出叶张表面鼓起不均匀的小泡点,形状如同“蛤蟆背”。

蛤蟆背是由焙火温度和时间共同决定的。焙火温度不同、焙火时间不同以及叶片局部受热不同,就会造成“蛤蟆背”大小不同、数量不同、分布区域也不同。所以。从“蛤蟆背”的状态可以看出“焙工”问题,比如焙火环节中温度的高低、是否均匀,茶叶翻焙时是否及时,焙火过程中茶叶是否“吃火”、是否“焙透”等。

【状态一】

数量多、泡点较大,叶片黄褐软亮。这在一定程度可以反映出焙火到位,且焙火过程中的温度相对较高,焙火时间相对充足,茶叶完成“吃火”。这样的茶,一般都要到中火偏上、足火程度,在品质上一般表现为滋味顺滑醇厚、香气细幽沉稳、耐泡,且耐储存。

【状态二】

数量多、泡点大,叶片乌褐偏硬。这样的茶即使有“蛤蟆背”,也是焙工有问题的茶,其在焙火环节温度过高或出现病火,茶叶碳化,喝起来有明显的焦火味。

【状态三】

数量少、泡点小,叶底黄褐软亮。这样的茶,焙火到位,且焙火过程中的温度较低,焙火时间相对短一些,茶叶“吃火”程度稍轻。这样的茶火功一般为中轻火,在品质上表现为香气高扬、滋味鲜爽。

2023-12-01 平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3656.html 1 从“蛤蟆背”巧看焙火 53,65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