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昆剧团受邀参加“百戏中华——国家大剧院非遗戏曲展演”,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唱响全本55出《牡丹亭》,以连续3天近8小时的演出,呈现汤翁原著精髓,复原昆曲风流雅韵。
这是该剧继今年3月晋京参演文旅部主办的“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后,再度来到首都;同时也是2023年全本《牡丹亭》全国巡演的收官之站。
一次浩大的艺术工程
深秋,北京。周末的国家大剧院戏剧场座无虚席,许多昆曲爱好者一听说是全本55出的《牡丹亭》,纷纷热情前往,以至于这部分上、中、下本,要连续3天才能看完的戏竟也是一票难求。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几乎是一提到昆曲,人们就会想到《牡丹亭》,也会想到其中“游园惊梦”这句最为经典的台词。这部文学巨匠汤显祖“临川四梦”中最享盛誉之作,诞生400多年来,可以称得上是昆曲的代名词。
在中国的昆剧舞台上,各个剧院剧团推出的各种版本《牡丹亭》层出不穷、争奇斗艳;也让无数戏迷百看不厌、如痴如醉。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这样形容《牡丹亭》:“它是每个昆曲演员的梦,也是每个昆剧团的梦。”
《牡丹亭》版本诸多,比较出名的有苏州昆剧院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北方昆曲剧院魏春荣版《牡丹亭》、分上下本两天演出的江苏省昆剧院精华版《牡丹亭》等等。2022年上海昆剧团(以下简称“上昆”)全本《牡丹亭》一经推出,更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上海昆剧团建团40多年以来,对《牡丹亭》的修改提高与演绎曾有十余次之多,在国内外戏剧舞台上享有盛誉。”谷好好告诉记者。但因《牡丹亭》体量巨大、博大精深、唱做繁难,包括当下观众的审美范式等各种因素,这部作品一直没有全本演出。
把《牡丹亭》一折不少地搬上昆曲舞台,是在汤显祖剧作问世后425年中极为罕见的演出盛事——该剧大约只在明朝末年有过两次“全本”演出记录。上昆此次打造全国唯一复原全本55出连台本昆曲大戏,堪称《牡丹亭》400年来演出史上的重大新节点。
“演绎全本《牡丹亭》是一次浩大的艺术工程,在不同时代的每一次创演,都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谷好好说。
爱情只占了“半部”
“没想到,上昆这版《牡丹亭》除了经典的爱情故事,还描绘了浓墨重彩的家国情怀。”观众小乐感慨道。
诚然,许多观众了解到的《牡丹亭》大体上就是讲述杜丽娘和柳梦梅穿越生死的传奇爱情故事,因为在之前各版本的《牡丹亭》中,多以第35出的《回生》为剧终,即讲述到杜丽娘死而复生为止,却剥离掉另外两条故事线,也就很少能够令人领悟到杜丽娘和柳梦梅所处的具体时代背景。
而上昆创排的全本《牡丹亭》将历来甚少演出的20出戏重新纳入,采用蒙太奇的叙事手法,巧妙地在原本爱情主线外,铺陈了社会背景:如,还原了《虏谍》《牝贼》《移镇》《御淮》《围释》等段落所讲述的金屡犯南宋边境、战乱频发的社会现实,刻画了《谒遇》《耽试》等段落表现的官场百态,升华了人物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和故事所体现的家国情怀,使观众对杜丽娘及柳梦梅有更透彻的了解,同时慨叹至情至性的人性之美。
观众小魏说:“短视频时代,人们习惯了快餐式的文化摄入,对《牡丹亭》的了解也变成了听来听去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能够静下心来看8个小时的全本故事实属难得。”
为此,小魏在连续三天看完55出《牡丹亭》后直呼过瘾,“这部戏让我看到了一个敢想敢拼的岭南青年、一个为爱而生的叛逆小姐、一个智斗敌寇的倔强老丈人,还有逗趣的道姑、固执的先生,形形色色的牛鬼蛇神,还有戏末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用‘照妖镜’判断杜丽娘是人是鬼的皇帝……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让人印象深刻。”
“此次创排通过对原著的深入挖掘,多角度、深层次的全新打造,充分展现了《牡丹亭》的思想内涵,实现传统经典的当代承接和发展,是一次超越性的回归与创造。”谷好好希望这部青春靓丽的全本《牡丹亭》,能让新一代观众邂逅属于他们的“杜丽娘”与“柳梦梅”。
经典剧作的耳目一新
除故事线丰富、情节引人入胜外,上昆全本《牡丹亭》的舞台布置也让观众们普遍感到耳目一新。
“我最喜欢这部《牡丹亭》用一个大型转台贯穿全剧的布景方式。”观众小乐说,与以往戏曲拉幕换景不同,上昆全本《牡丹亭》是在转台上分割出多个表演区,通过实景与LED背景大屏相结合,行云流水地呈现闺阁、花园、宫殿及乡村等不同空间的场景变化。“经常是前一场戏还在姹紫嫣红的后花园,后一场戏已经是金戈铁马的战争沙场,转场无需幕布开合,毫无割裂感。”
据了解,此次创新的转台布景不仅解决了55出全本时空转换的难题,让复杂的换场和迁景用最流畅的方式完成,节奏明快且充满电影感,也有助于控制演出节奏和时长。“所以即便情节多达55出、每场都要演将近3小时且无中场休息,但连贯的换景不会让人感到漫长,使观众能沉浸在这虚实结合、唯美诗意的舞台氛围当中。”谷好好说。
戏曲艺术的发展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全本《牡丹亭》的“守正创新”是在昆曲和汤显祖剧本守正基础上的创新。
谷好好表示:“昆曲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牡丹亭》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一直备受观众的喜爱。”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牡丹亭”。“戏曲的弘扬发展离不开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支持,全本《牡丹亭》凝聚着上昆几代人对昆剧事业的执着和热爱,也是每一个昆曲人的梦想和守望。我们期待通过此次演出,自信彰显昆曲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的生机与活力,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华夏最古雅的声音,铸就中国昆曲文化新的辉煌。”谷好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