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化周刊

在文明对话中推动交流互鉴

——记首届“良渚论坛”

本报记者 张丽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2月11日   第 09 版)

论坛现场

▲“中外艺术家眼中的文明交流互鉴”分论坛

◀“艺汇丝路”采风作品展

■编者按

天目山东麓,在“美丽的水中之洲”良渚,由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良渚论坛”日前举办。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论坛,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并发表主旨演讲。中宣部副部长、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孙业礼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代表、助理秘书长胡萨姆·扎齐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关于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联合声明》。300余位中外嘉宾就论坛主题“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展开交流探讨。

习近平主席在致首届“良渚论坛”贺信中指出,“希望各方充分利用‘良渚论坛’平台,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强文明交流借鉴,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促进各国人民出入相友、相知相亲。”本报记者就深化文明对话相关话题采访与会中外嘉宾。

感受中华文明独特魅力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指出,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不断丰富发展、历久弥新,不断吸取世界不同文明的精华,极大丰富了世界文明百花园。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震中概括良渚文明有五方面的特质:一是都邑国家文明,二是稻作农业文明,三是出土有大量玉器,四是已经使用文字,五是含有图腾痕迹的祖先崇拜。王震中进一步剖析良渚文明在世界文明上的地位,认为5000年前的良渚文明与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以及古埃及文明的年代是接近的;与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古埃及以及古印度文明一样都是世界第一批原生形态的文明。他表示,包括良渚文明在内的中国稻作农业是向外传播的,对周边国家稻作农业的起源产生影响。良渚文明发达的玉礼器和丝绸所代表的礼文化,是和平文化,说明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具有突出的和平性。而良渚玉器所表现的祖先崇拜,则证明良渚文明属于政教合一的早期国家文明。

“良渚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让我们发现了距今五千年左右在长江下游存在着一个稻作农业为基础、存在高度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说,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中国域内外文明也有着广泛交流。他举例道,距今5000至4500年,中外文明有一个相互交流比较频繁的时期,其重要证据就是西亚地区原产的小麦、黄牛、绵羊经过中国西北地区传入中原地区。与此同时,在中原地区、华北地区有万年左右栽培历史的粟和黍向西传播。“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其积极开放包容的特质促进了中华文化大发展,这也是‘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在当代的启示意义。”王巍说。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表示,良渚遗址是中华探源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通过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和多学科综合研究,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提供了重要实证。方向明告诉记者,基于高度发达稻作体系之上的良渚文明所取得的各项物质文化成就和开启的玉制文明,为文明定义和认定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提出了原创性贡献,更为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文明精神追求、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提供了典型实例。

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

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铺展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壮美画卷。2023年,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将举办“良渚论坛”,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

“我很高兴能够见证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获得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支持。”哈萨克斯坦总统战略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阿迪力·卡吾肯诺夫表示,古丝绸之路的影响在每个地方都留下深刻印记,他希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能秉承丝路精神,继续发扬友好合作精神,扩大人文交流、科技合作等,为深化世界各国合作奠定坚实基础。阿迪力·卡吾肯诺夫说,他相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继续为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更大贡献。

在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副主席、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办公室主任雷佩克看来,今天的丝路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联系着各国人民。雷佩克表示,“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作为文化试点机构之一,在开展汉语教学工作同时,还重点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如音乐方面会在维也纳金色音乐厅等场所举办中国的项目,文学方面会定期邀请中国当代作家在维也纳展示他们的作品,学术方面会组织哲学研讨会等,为推动中奥两国文化对话架起桥梁。”

“当今世界存在着许多矛盾、冲突及不同对立力量、运动和进程之间的争斗,这就决定了需要制定对所有国家、民族、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深远概念战略。这只能在深刻理解文明间对话的基础上,通过提出有意义且涵盖范围广的文明倡议来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这样的倡议。”乌兹别克斯坦美术馆首席专家萨奥达特·鲁基耶娃深切感受到,人文艺术交流在国家、民族和人民之间的对话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不仅要恢复丝绸之路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还应恢复其精神、思想、文化内涵,这将造福于所有国家和民族。”

在当下国际形势、话语体系下,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近年来致力于研究的问题。他建议,建构一个中国国际传播共同体,鼓励更多主体参与讲述中国故事,在讲好中国文化故事的同时,还要讲好中国的政治故事、经济故事、社会故事等,从不同维度展现中国社会的发展。除此,他认为还要采取更加国际化、更具亲和力的叙事模式讲好中国故事,用更加全媒体、智能化的传播手段来开展国际传播,以实现更加个性化的内容生产与更加精准化的国际传播。

在文化互鉴、艺术交流中促进民心相通

作为“良渚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汇丝路”采风作品展在杭州开展。83个国家的84名艺术家用152件艺术创作,共同描绘着文明互鉴的时代画卷。

11月下旬,参加“艺汇丝路”访华采风活动的各国艺术家从良渚古城出发,寻访杭州、绍兴、湖州等地,见证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认到新时代中国的发展魅力。徜徉于展厅,可以看到良渚古城、西湖、大运河、富春江、兰亭、鲁迅故居、余村、荻港古村等都成为他们创作题材和灵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阿塞拜疆艺术家霍斯因达·阿纳尔将良渚陶器与阿塞拜疆陶器放进同一幅作品中,展示不同文明在文化创造上的相通之处。艺术家们从中国艺术中获得灵感与启发,并以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艺术语言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转化为多元的艺术创作与实验。

“我们给世界看什么?”在“中外艺术家眼中的文明交流互鉴”分论坛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许江的发问,引起与会者的关注与思考。许江探索着自己的答案——山水是人的终极家园,通过重新演绎山水、互鉴文明,建构一个跨越文化壁垒的美学共同体。他阐述道,山水不仅凝聚着中国人的视觉经验,而且承载着中国人的伦理诉求。这就需要人不断重新设定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重新学习与万物相安相处,与自然一起创造世界。他认为,面对数字变革、传统技艺恐慌,以及虚拟化、技术化、碎片化所带来的人的世界的疏离等挑战,需要通过演绎山水,头顶世界优秀文化之天,脚踏火热现实生活之地,反省时代的感受力,坚守艺术与教育的使命,磨洗全球变革的广袤视野,淬炼本土振兴的深度关怀,像工匠般劳作,像哲人般思考。“在这些方面,我们做了什么,才是应该展现给世界的。”许江说道。

在百年前的法国,以平均年龄只有23岁的林风眠、林文铮、王代之等为代表的中国旅法艺术家,在他们筹办的“中国古代与现代美术展览会”的征稿函中写道:“中国古代之美术,急待整理;东西两洋之美术思想,急待调和与研究;中国未来之新艺术,尤待创造。”这一学术初心,在1928年,成为蔡元培与林风眠创建的中国第一所综合性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的学术主张——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余旭红看来,艺术家既要关注本土,又要放眼世界。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艺术都与“爱”相关,是艺术家内心需要的外在表达。“众多艺术家此次来华采风创作,看见了5000多年良渚文明的辉煌,感受了‘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的无限魅力,感知了可信、可爱、可敬的新时代中国。文明碰撞、思想激荡,定会激发创作灵感,带来万千新气象。”余旭红说道。

自2009年起至今,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艺汇丝路”访华采风活动已邀请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全球近百个国家的数百名优秀艺术家来华采风创作,为各国艺术家搭建了文化互鉴、艺术交流的国际平台,促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欣赏。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局长高政表示:“作为对外文化和旅游工作者,我们将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推动文明互鉴中的独特作用,以文为媒、以旅为桥,更好展示中华文明独特魅力,深化中外文明对话,促进民心相通,推动全球文明倡议走深走实。”

2023-12-11 本报记者 张丽 ——记首届“良渚论坛”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4103.html 1 在文明对话中推动交流互鉴 54,10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