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遇初雪的北京,银装素裹,宛如童话世界。而到了傍晚,融化的积雪却被再次冻住,地面十分湿滑,为归家的行人们也增添了些许的不便。
刚出报社的路口,一对年迈的夫妇带着小孙女从我面前走过。小女孩一个踉跄差点摔倒,奶奶一把提起她并耐心地说,“这是下雪天,到了晚上路面会结冰,要小心。”小女孩可爱地“嗯”了一声。但好似体会到了“打滑”的快乐,小女孩开始不停地装作要摔倒的样子,左边靠一下奶奶,右边靠一下爷爷,摇摇晃晃……爷爷奶奶低头看看小孙女的可爱样子,情不自禁地笑个不停。索性老两口一人拎小孙女的一只胳膊,帮她提升“打滑”体验感。
“好好玩儿,好好玩儿……”小女孩不停地念叨着。
“我还想摸摸雪,可能有点脏。”小女孩自言自语地试探。
奶奶好似瞬时猜透了小女孩的心思,指着路边车窗上的别人写的“小”字,“宝宝你看这是什么字,你认识吗?”奶奶一边教着小朋友识字,另一边拿出小女孩的手指带着她一起在雪上划来划去。摸到雪的小女孩开心极了,在马路上蹦蹦跳跳。
这时被“晾”在一旁的爷爷稍显冷落,便主动创造机会,和小朋友搭话,“车窗上的这个‘小’字会是谁写的呢?”没料到小女孩竟迅速地回应说“是爷爷写的,哈哈”。老夫妇被小女孩的天真再次逗笑,而小女孩也和着爷爷奶奶的笑声咯咯地笑着。
大约一百米的路,他们走走停停。而我为了避免“跟踪”的嫌疑,不得不“超越”他们。但几次回头都看到他们站在小雪堆前温馨愉快的画面,仿佛那一刻的幸福时光被定了格。让人不免感慨,初雪傍晚的寒风虽刺骨,但初雪下家庭的爱意真温暖人心……
借着这个小片段,在脑海里也蹦出了几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其实在教育领域学习工作了十年的自己经常会被问到这几个问题。而我的回答中往往有着一点共性,那就是尊重孩子,要把他们当成“大人”,但别把他们当成“小大人”。简单解释,就是首先要在人格上尊重他,像与成人相处一样和孩子相处。与他们进行平等的对话、互动;尊重鼓励他进行自主的探索、尝试。同时,要在认知层面上包容他。给他一些天真、“无知”、试错的机会;不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指责他。
当然,这些观念的建立和转变都是不易的,尤其对我国广泛存在的“权威型”家庭模式而言,这更是难以被家长们迅速接纳并进行实践转化的。但可喜的是,这样的观念正在被传递、正在逐渐普及。今天我们已然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俯身倾听、平等相待、耐心关注、享受童真。
最后,再展现这个“温暖偶遇”中的一个小片段——在这对老两口和小女孩的互动中,还有这样的一幕,爷爷满心欢喜地对小女孩讲,“你知道吗,刚才我和奶奶去逛超市,看到一位姐姐书包上背着一个小鸭子,特别可爱。我当时就想,你一定会很喜欢!”一瞬间,我感觉自己好像就是这个被宠爱的,被幸福和爱意包裹着的小女孩。“我”的爷爷奶奶愿意热情地和“我”分享着他们在成人世界里的故事;他们在对话中愿意以“我”为主人公,和“我”讲一位“小姐姐”的故事;他们还愿意关注“我”喜欢的东西,陪“我”享受“我”世界里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