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宝藏

化私为公 文润万家

本报记者 付裕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2月14日   第 12 版)

井冈山 梁世雄作 纸本设色 132cm×219cm 20世纪70年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日前,“河山在望——梁世雄捐赠作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著名画家梁世雄捐赠了其创作的700余件作品、笔记,和个人珍藏的著名学者容庚、著名艺术家高剑父、关山月等人的作品。

“希望能为中国美术研究工作尽一份心力”

1953年,毕业于华南文艺学院的梁世雄再入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后改为广州美术学院)深造,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美术家。1956年,23岁的梁世雄毕业留校,曾协助关山月、黎雄才。当时,梁世雄足迹遍及山野、田头、车间、港口、高原、海疆,与工农兵打成一片,也留下了数量不菲的现场画作。1958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人物画《冬闲变冬忙,丰收粮满仓》。1959年梁世雄创作《抽纱》和《归渔》。《抽纱》曾在全国美展上展出并刊发于多家报刊。《归渔》1961年参展赴上海展出的广州美术学院师生作品展,1962年又入选人民美术出版社《现代人物画选》,成为新中国人物画经典作品之一。

梁世雄师承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黎雄才,并得其岳父——著名古文字学家容庚先生教诲,是一位在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方面都卓有建树的艺术名家。作为岭南画派第三代的领军人物、新中国华南地区高等美术教育的建构者之一和广州美术学院最早一批硕士生导师之一,梁世雄坚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和“源于生活与高于生活”的艺术理念,构建起广州美院教学尤其是中国画专业的岭南教学模式。与此同时,梁世雄的美术创作从人物画到山水画,直接参与和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多项重大美术创作现象乃至国家重大美术创作工程,其所教育和培养的学生业已成为当代中国画坛的“中坚人物”。

1965年8月,梁世雄随当时的中央代表团赴西藏。在成都转往拉萨的飞机上,梁世雄记录下第一次看雪山“在很强的阳光下还是常年积雪”的寒冷感觉。期间,他画了大量现场写生,为后续创作的《红色的种子》《春耕》等名作做好了充分准备。随后不久,梁世雄为人民大会堂西藏厅作了《雪山雄鹰》一画,为此他闭门创作长达5个月。

作为一名有70年党龄的新中国文艺工作者,梁世雄在艺术创作的题材选择上追求传统,兼顾出新。包括新疆胡杨、西藏雪域高原、长江的归帆、黄山的云霭、南海的椰风、武汉的武钢工地以及井冈山、南泥湾、南海油田、遵义会议旧址等,其笔下的新中国山水画更反映出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创作多系列的写生作品和主题性美术作品,成为研究新中国美术史的重要个案资料。

1960年,梁世雄去考察湛江堵海工地。当时本来派了另一位老师去做调研,回来后说并没有创作的必要。关山月老先生不相信,把重任交给了梁世雄。当到现场时,梁世雄被轰轰烈烈的施工现场所震撼,工人们热火朝天推车填海,他觉得这个工地现场非常有必要用画笔记录下来。后来就集体创作了一幅作品《向海洋宣战》。90岁的梁世雄回忆起这段过往,动情地说:“我们搞艺术的,就需要敏感地捕捉社会时事,对国家、对生活抱有激情。”

为完成国家创作任务,梁世雄曾多次深入生活,到过许多红色革命根据地,为千万劳动人民画像。1972年,梁世雄创作《井冈山》及《井冈山黄洋界稿》等,将红色主题与山河新貌发挥到极致。在画中,青翠的山峰、葱郁的苍松、升腾的云烟与阳光映红的山脊构成山水主体部分,而山顶上屹立的火炬、山腰中奔驰的客车、树林中飘扬的红旗以及成群结队的工农兵,成为画中突出的重点。

在回忆《红日照西沙》创作过程时,梁世雄说道,当时和当地的海军一起到现场,看到很多渔民和解放军在携手建设西沙,就想把这种和谐的军民鱼水情表现出来。这样可以为后来的人研究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美术发展提供视角,每一个艺术工作者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主题,可以共同还原出当时社会的面貌。

梁世雄有一方印,刻的内容是“自然为师”。就是说,要以自然为师,才能够创作出好的作品。写生让梁世雄有机会了解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也成为梁世雄70年美术创作的源泉。

在此次梁世雄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重要作品中,就包括“为毛主席纪念堂美术创作的美术作品”“人民大会堂西藏厅主题创作的美术作品”“西沙采风作品”“新中国建设题材的美术作品”等多系列创作作品。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捐赠还包括梁世雄多年来保存的《毛主席纪念堂美术创作组工作笔记》《西藏工作笔记》《自行车长征日记》等档案文献;还有相当数量的主题性创作草图、手稿、局部图、创作笔记以及作为北京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等创作期间的图像资料,保存完整、结构清晰,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梁世雄表示,多年来,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绩,是因为国家的培养,使他从一个无知的贫穷青年变为现在的艺术家。一直以来他卖画不多,更没有拿过一张画去拍卖,但他和爱人捐出了60万元作为基金,帮助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他认为,把作品和资料捐给国家,让后人研究,其价值才能最大化,这也是对国家的回报。“希望能为中国美术研究工作尽一份心力”。

“聚实不易,散则何难?”

“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作品捐给国家,我心安理得。”年逾九旬高龄的梁世雄表示。

这样的捐赠规模,不难让人想起他的岳父,著名古文字学家、收藏家、中山大学教授容庚先生的遗训:学术乃天下之公器。

容庚先生出生于东莞的一个诗书世家,容庚的高祖和祖父都以教学为业,父亲容作恭喜治史学。母亲邓氏一族有治印的传统,四舅邓尔雅则是诗书画印的大家。

在治学方面,家族中对容庚影响最大的当属邓尔雅。邓尔雅先生才华横溢,曾参与组建南社、国画研究会香港分社等知名的文化社团。邓尔雅曾教授容庚习篆治印,在制印期间,由于工具书缺乏,容庚先生才立下要从事古籍工作之志,从而促成其编撰《金文编》。

在书画方面,容庚先生受到堂叔容祖椿影响最大。容祖椿以花鸟画见长,少年容庚跟随习画,学习画史画论。1937年,容祖椿为容庚作画150余幅,容庚甚是喜爱,曾邀请启功等好友赏评。

1955年,容庚先生出席广东省政协一届一次会议,成为广东省政协委员。从1956年开始,容庚先生和家属一起开始将文物悉数捐赠给国家的壮举。仅1956年,容庚先生就将毕生收藏的近200件青铜器悉数都捐赠给国家,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其中,春秋晋国错金铭文栾书缶、越王剑、父癸簋、示鼎等均为国家一级文物。1959年,栾书缶由广州博物馆调拨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容庚先生成为迄今向国家捐赠青铜器数量最多的个人。

除重要青铜器珍品,当年,容庚先生还向广州师范专科学校(现广州大学)历史系、华南师范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分别捐赠了殷墟出土的青铜器和甲骨,供教学之用。同时,也向广州美术学院捐赠了一批书画作品,作为教学资料之用。

据统计,从1956年至1979年,容庚先生先后向广州美术馆(现广州艺术博物院)捐赠书画1083件。其中,中国画629件,书法410件,日本画5件,拓片8件,其他31件,是向国家捐赠古代书画最多的个人之一。

1975年,容庚先生向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捐赠大甲骨13片。1980年,容庚先生又向中山大学图书馆捐赠金石文字、书画、古文字研究书籍,古籍善本、拓片等,共计130多箱,10000余套册。其中,捐赠中山大学图书馆的善本中,包括明嘉靖版重刊宋刻《宣和博古图》30巨册,光绪十四年(1888年)日本铜版《西清古鉴》24册,均为海内珍本。

自容庚先生于1983年去世之后,容庚先生家属继承其遗志,一直保持将容庚先生收藏品悉数捐赠的传统。

1986年,容庚先生夫人麦凌霄女士捐赠广东省博物馆容庚拟《董玄宰冯青芳合作古木竹石卷》《金文条幅》。

1998年,容庚先生家属又捐赠给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古籍善本,金石拓片,名人尺牍,往来信札,著作手稿、校本、刻本、抄本等,这批捐赠品共编了460个文物号。

2019年,由容庚先生家属向中国美术馆捐赠容庚先生珍藏自刻以及自己收藏的诸多印章计177方。2020年,由家属向中国美术馆捐赠容庚书画作品5件,摄影图片文献78件以及容庚《颂斋藏印》原钤印谱一函四册。

近年来,延续容庚先生的遗志,梁世雄、容璞夫妇及其家属陆续整理出大批不同年代创作的美术作品与文物收藏,向国家进行大量捐赠。

2019年是容庚先生诞辰125周年,梁世雄和夫人容璞作出一个决定:将自己一生各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捐出。其中,中国美术馆就收到51幅、20件(套)作品。这些作品都在同年举办的“心随江山——梁世雄中国画艺术展”与公众见面。

2021年,在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举行的“岁月雄风:梁世雄中国画艺术展”中,展出了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杨善深等人交往的酬唱之作,还有梁世雄临摹学习容氏收藏画作和翁婿交流互动的相关文献藏品,如唐代李邕《李思训碑》拓本、《文徵明自书诗册》等文物珍品。梁世雄夫妇向关山月美术馆捐赠20件(套)作品。

2023年,在广州美术学院70周年校庆之际,梁世雄夫妇又向校方捐赠了60件、16套画作。同时,《梁世雄全集》《容庚学术著作全集》赠书仪式同场举行。

在此次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的“河山在望——梁世雄捐赠作品展”展览中,梁世雄夫妇除将创作的700余件作品、笔记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还同时将其个人珍藏的容庚、高剑父、关山月等人的作品慷慨捐赠给国家。

其中,1932年,容庚先生所得《大盂鼎全形拓》,上有唐兰、商承祚、吴子馨题跋,实属珍品,是重要文物拓片的代表。高剑父作品题跋所写“剑父先生之画世所共珍……世雄三壻为其再传弟子,以此贻之。”梁世雄女婿罗兵表示:“从这一幅作品里面,就可以清晰看到岭南画派几代画家的文脉传承”。

据不完全统计,容庚先生、梁世雄夫妇及子女家属先后向国家捐赠过200余件青铜器,1200余件(套)历代书画,1万余套(册)古籍善本,千余件金石拓片、丛帖、名人信札,还有大量著作手稿、刻本、抄本……数量之多,令人惊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身为文化世家的第五代,梁世雄孙女、刚刚毕业于广东美术学院的罗宇滢曾以曾祖父容庚《金文编》为元素,创作了毕业设计作品《肉身拓印》。为了表达对太公的敬意,罗宇滢曾专门为容庚创作过一尊雕像。

容庚先生曾说:“聚实不易,散则何难?与其身后任其散失,不如现在就完整地献给国家,让更多的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更好的成绩来。”作为后人,梁世雄夫妇及子女家属一直锲而不舍地践行着容庚先生遗志,赓续岭南文脉。

2023-12-14 本报记者 付裕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4287.html 1 化私为公 文润万家 54,28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