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休闲周刊

山西静乐剪纸:

“剪”出芳华 “剪”出新意

本报记者 徐金玉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2月15日   第 10 版)

2022年,在静乐县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技能提升培训班上,张俊秀给学员实地讲解静乐剪纸的特点、风格。

“前面举鸟笼的是管家,后面挥鞭子的是公公,长鞭甩在空中震天响,仿佛在催促拖着拉碌碡的新娘再走快些……这幅剪纸,再现了静乐县的一种民间街头舞蹈形式——拉碌碡,用以反讽和批判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你看,这幅叫《捻豆面》,这是灶台、风箱,这是妇女正在捻豆面,扑面而来的是静乐县的人间烟火气;这幅叫《三娘教子》,也是流传在静乐的风俗故事,剪纸的这处桌角是镂空的,像不像中国画的留白,让你延伸出无限的想象,既有空间,又有事件,这就是民间艺术……”

步入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文化馆的展示厅,每走一步就能看到一幅剪纸作品。而第六、七届静乐县政协常委,静乐县文化馆馆长张俊秀更是一步一停,娓娓道来着每幅作品的动人故事,以及故事背后蕴藏的风土人情。进门采访已然半个多小时,脚下的路才刚刚走出几米远。

“静乐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静乐剪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形象生动,风格粗犷,线、圆孔、锯齿纹是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张俊秀随即指着一幅,又停下了脚步。

“这幅《姥爷送外甥》就展现出清末民初静乐的历史印记,从马车到服饰,再到人物的眼睛、神态,都能看出静乐剪纸的地域特色,而且它构图平衡,视觉交流感强,还有透视效果。你很难想象,这是一幅农村老奶奶的作品。”张俊秀说,20世纪80年代初,为保护民间艺术,他和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跑遍了周边的乡镇,当时就是从老奶奶家的墙上收来了这幅剪纸。

“花了两三块呢!”张俊秀笑着道出往事,那时候的静乐,几乎每个农村妇女的巧手中都有一把剪刀,剪纸更是她们必备的生活技巧。

“过去,人们住在窑洞里,窗户和墙都用白纸糊着。等到过年,村里处处都洋溢着喜庆热闹的氛围,妇女们会贴上红色的窗花、墙花‘争奇斗艳’,静乐剪纸艺术也在民间百花齐放。”张俊秀说,如今,静乐民间剪纸作品早已走出本地,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达200余件,有不少传统精品剪纸在美、英、法、韩、日等国家和地区参展,受到国内外艺术家的高度赞誉。

“剪纸技艺的传承和弘扬,同样是重要一环。剪纸在十多年前便走进了校园,我们安排了两位县级传承人当老师,从德智体美的角度来带动孩子们提高动手能力、发挥创造力,不得不说,小娃娃们剪得太漂亮了!除此之外,我们还打造了五个传习所和一个工坊。”张俊秀介绍。

一直以来,张俊秀常笑称自己是文化馆的“守门人”,也是剪纸文化传承的守护者,正因如此,他时时刻刻在为剪纸的传承而喜,也在为它的发展而忧。

“当前,剪纸售卖的经济效益还不太乐观。我曾提出过‘强强联合’,希望能将剪纸中祥和、祝福的元素提取出来,以传统手工艺的方式,去与现代价值进行结合。”在张俊秀看来,剪纸技艺要发展,思路必须要转变!“年轻人订婚、结婚,是不是可以把剪纸艺术套装在婚礼产品里?生活中的盘子、杯子、画架、盲盒乃至衣食住行,能不能也将剪纸元素融合进去?”

在张俊秀看来,静乐的剪纸,剪出了人们心中对幸福的祈盼,它生动、传神,值得创新方式,来焕发新的生命力。

“我们未来要不断打开思路,让剪纸元素在农业观光、文旅产品中汲取力量,推动静乐剪纸从创意到技法、从形式到内容上的传承与发展,使其成为静乐增收致富、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张俊秀说。

2023-12-15 本报记者 徐金玉 山西静乐剪纸: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4343.html 1 “剪”出芳华 “剪”出新意 54,34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