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摄影

“非遗+旅游”融合激发消费活力

本报记者 田福良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2月15日   第 12 版)

北疆呼伦贝尔草原冬季那达慕,传统的非遗项目赛骆驼等为盛会增加了节日气氛。

冬季草原上的骑骆驼和乘坐骆驼爬犁是游客最好的体验

鄂伦春自治旗莫日根民间艺术团表演精彩的民族舞蹈

冬季那达慕祭火仪式隆重而热烈

孩子们体验传统纺织技艺

在妈妈的带领下,体验油纸伞的绘画和制作。

木工制作吸引着孩子们

萨迦县政协委员扎西在带徒弟制作藏族面具

河北香河县蒋辛屯镇北李庄村村民在制作景泰蓝工艺品

河北香河县蒋辛屯镇北李庄村村民制作的景泰蓝工艺品,为村民增加了收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我国非遗文化事业发展迅速,旅游产业投资迅猛,形成“非遗+旅游”融合激发消费活力的生动局面,涌现出一大批经典项目。

今年以来,记者透过镜头,记录了无数动人瞬间。从呼伦贝尔大草原到秀丽杭州、从河北到西藏,东西南北中“非遗+旅游”的探索实践,传承了中华文化之美,鼓了匠人村民牧民的腰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勾勒出一幅和美中国的画卷。

内蒙古:

呼伦贝尔的冬宛如冰雪童话的世界。近年来,地方政府主导的冰雪那达慕,催生了北疆草原旅游热潮。传统非遗赛骆驼、拉爬犁、射箭、搏克、民族非遗歌舞表演、服装表演和祭火等活动,展现了草原冬日之美,温暖了游人的心。

杭州:

京杭大运河南起点,拱宸桥已静静矗立了三百多年。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因其得名。漫步街区,听国粹、观民俗、品匠心,沉浸在历史与现代的时空交融之中。曾经的杭一棉、红雷丝织厂、特产仓库等厂房、仓库,改建成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四个国家级博物馆,形成完整的运河艺术创意文化长廊。

集工艺表演、体验、教学、销售为一体的非遗文化杭州手工艺活态馆内,游客可以体验省级非遗项目天竺筷制作技艺、油纸伞制造工艺、富阳竹纸制造及软陶捏塑、竹编、扎染等,在与非遗文化的互动中,感受到非遗技艺的匠心独运。

河北:

“京东景泰蓝在香河,香河景泰蓝在李庄”。河北香河县蒋辛屯镇北李庄村临近北京城市副中心,虽是一个只有六百多人口的小村,却拥有五六十年生产景泰蓝历史。引进总投资1.5亿元的水岸潮白田园综合体项目,对北李庄村及周边村街进行全面整合,形成了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乡村旅游度假图景。集乡村体验、休闲农业、亲子研学、非遗手工艺体验、特色美食、精品民宿为一体的水岸潮白景区,已经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

西藏:

西藏日喀则市萨迦县一处宁静的藏式庭院里,面具工匠扎西的学徒们手拿小刀、画笔等工具,聚精会神地制作面具。

今年58岁的萨迦县政协委员扎西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萨迦面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7岁时,扎西就跟随父亲开始了学习面具制作。“想要完全掌握面具制作技艺,需要几年时间,有些学徒觉得学时太长而中途放弃,但我从未有过这种想法。”扎西说,“祖先传下来的东西,绝对不能丢。”

扎西的手艺远近闻名,慕名前来拜师的人不少。“最重要的还是对萨迦面具的兴趣。每到节日,需要面具的演出组织和个人很多。这项非遗项目成为旅游产业的好助手。作为工匠和一名非遗传承人,我会把这种技能传授给更多的人,让萨迦面具制作技艺传承下去。同时,我要带动周围更多群众就业增收。这是我作为政协委员的责任和义务。”扎西说。

2023-12-15 本报记者 田福良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4351.html 1 “非遗+旅游”融合激发消费活力 54,35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