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正在民族文化宫展出,吸引了各族各界的广泛关注。全国政协委员、民族文化宫副主任们发延数十年来深耕民族文博事业,致力于在民族文物保护传承中赓续历史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期“学习访谈”专访们发延,讲述他对如何通过民族文物古籍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广泛凝聚共识的实践与思考。
深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术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正在民族文化宫展出,能否结合此次展览内容及具体文物,谈谈如何通过展览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深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讲好中华民族故事?
们发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通过“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三个单元,精心遴选1500余件珍贵文物古籍,生动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也可以从中领悟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领悟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密切联系。
“大一统”是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虽然立场不同,但在归于“一”上达成共识。战国时期的《春秋公羊传》,是最早出现“大一统”这个词的文献,书中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秦汉奠基了古代“大一统”国家制度,历代王朝又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大一统”制度保障下,各民族极大增强了共同性。即使在政权分立对峙的时期,各民族政权也都怀有“混一天下”的愿景。“大一统”的制度实践和价值追求,贯穿着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历史,推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大交融”是中华民族凝聚不散的历史密码。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文化上,各民族语文相通、艺术共美、生活互融,如蒙古文的《元朝秘史》就被译为汉字音写蒙古语版和汉文版。经济上,元代三大农书分别为汉人、蒙古人、畏兀儿人所撰,他们都为农业发展作出了贡献,在牧业、商业、手工业等方面的交流互鉴也同样如此。情感上,各民族在密切交往交流的过程中,结下了牢不可破的深厚情谊,如春节、端午节、三月三等,都是多民族共有的节日,各族人民共情共鸣共乐,不断增进文化认同,促进情感交融。
“大团结”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根本保证。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先进的中国人阐述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唤起民族觉醒。抗日战争时期,各民族同仇敌忾、并肩战斗,取得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各民族实现了千百年来当家作主的夙愿。改革开放以来,各族人民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进入新时代,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呈现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局面。
学术家园:您曾说,如何通过办好文物展览,教育和引导大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您一直探求的问题。在这方面,有哪些思考与探索?
们发延:我的工作单位——民族文化宫于1959年建成,藏有文物近5万件,古籍文献20万余册,是我国收藏少数民族文物、古籍文献和美术作品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专业机构。早在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之前,为进一步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功能,推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我们就已经策划推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目前共推出了5个专题展览——“民族瑰宝——民族文化宫馆藏文物精品展”“各族人民心向党——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少数民族敬献党和国家领导人礼品展”“鉴往知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民族工作文献档案特展”“册府撷珍——民族文化宫典藏古籍精品展”和“隽永兰台——民族文化宫典藏珍贵古籍文献版本展”。开展以来,展览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好评,反响热烈。展览成为民族工作部门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首选地和单位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打卡地,前来观展的老老少少更是络绎不绝。
此外,民族文化宫博物馆还为蒙藏学校旧址暨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借展了诸多革命文物和体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物。近年来,全国各地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馆成为一个重要载体。在开展调研和准备提案时,我会特别关注各地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馆时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例如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的深刻理解不足,缺乏专业策展团队导致展出效果不足,因经费等问题导致主题展馆社会服务功能不足,针对这些问题积极建言献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我们一定要让这些主题展馆发挥更好更大的宣传教育作用。
做好民族文物的保护传承,推动民族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
学术家园:文博事业是文化建设中的重要部分。请结合您的专业研究实践,谈谈如何进一步做好民族文物的保护传承,推动民族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
们发延:民族文物作为历史和文明的载体,是伴随各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留存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探索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料,也是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珍贵教材。目前,民族文物得到了调查、征集、保护和整理,建立了一批民族博物馆和民族文物保护机构,举办了一大批风格各异的民族文物展览,编撰出版了一批民族文物研究成果,确定和公布了一批民族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修复了民族文物,民族文物保护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但不容忽视的是,民族文物的保护也面临各种问题,例如外流现象严重,对馆藏民族文物的保护缺乏力度,人才短缺。这就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对民族文物实施保护,大力开展少数民族文物抢救性调查征集工作,加强民族文物的环境保护工作,加快民族文物保护的法规建设步伐,加强对民族文物的开发和利用工作。
今年我的提案之一就是《关于加快推进少数民族革命文物保护法制化的提案》。8月18日,国家文物局特发《国家文物局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3063号(文体宣传类204号)提案答复的函》(文物革函[2023]902号),指出:国家文物局将与各有关部门、地方党委和政府共同推进革命文物法制化建设,系统梳理民族地区及全国民委系统所属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民族地区革命文物藏品的征集、认定、定级工作,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赋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案得到答复令我十分激动,这证明我对保护传承少数民族文物所作的努力有了实际成效。
学术家园:据了解,您已独立完成20余个民族的馆藏文物编目建档和分类工作,在建档分类工作中遇到了怎样的挑战?文博建档分类在您看来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和意义?
们发延:馆藏民族文物是建立和发展民族博物馆的必备因素和重要条件,是民族博物馆一切业务活动的基础。馆藏民族文物档案是由民族博物馆等单位确定的具有保存价值、并可提供社会查考和利用的有关馆藏民族文物的过去和现在诸多文件的集合,主要包括原始文件和其他文件。为充分发挥馆藏民族文物档案的作用,必须确保档案的质量。而对馆藏民族文物档案质量起决定因素的是档案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建档人员的素质和建档规章等。诸多因素的把控都对建档分类工作构成了挑战。
馆藏民族文物档案对馆藏民族文物登记账和民族文物登记卡的补充作用,有利于科研工作,有利于充分发挥馆藏民族文物在陈列展览中的作用,有利于加强馆藏民族文物的科学保护管理工作,有利于馆藏民族文物级别的划分和调整。
总之,馆藏民族文物档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和巨大的,它应当成为民族博物馆工作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任务。做好了馆藏民族文物的档案工作,才可提高民族博物馆的收藏标准、业务研究能力以及陈列展览水平。
学术家园:通过民族文博事业来凝聚共识是您始终在做的事业,在此方面您有怎样的思考?
们发延:我在任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长期间,参与推动了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的建立。我国民族和民族地区博物馆事业发展很快,但是这些博物馆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和沟通渠道。成立这个专委会,也是几代民族文博人的夙愿,对于联络民族和民族地区博物馆作用很大。会员数已经由2006年成立之初的20多家变成现在的170多家。
现在,我成为政协委员,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在我眼中,人民政协是一个人才荟萃、凝聚共识的好平台。我要充分借助人民政协这个平台,把大家的共识凝聚到民族文博事业的发展上来,凝聚到讲好民族文物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