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教育在线

未来学校如何适应智能社会?

余胜泉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2月20日   第 10 版)

当人工智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超越人类时,学校怎么变革,才能适应未来智能的社会?本期特别关注。——编者

未来学校应实施

核心素养导向的深度教学

当前,现代人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但是人们思维离散化、碎片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过度地把头脑交给外部的离散化信息,而无法去看系统化的、深刻的东西,也无法进行理性思考,变成了一个个信息茧房的幼虫。

但是,不管老师们、家长们愿意不愿意,学生的阅读方式和获取知识的方式正在发生改变,书正在从竹简记事、甲骨记事,变成印刷体,变成手机、平板,再变成未来的电子纸、电子墨水。我们获取知识和阅读的方式正发生着意义深远的改变,正从阅读纸张、处理简单的知识、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处理海量的信息及主动地搜寻知识。

教育要回应智能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不能去反复训练学生做机器能做的事情,而是要着力塑造人区别于机器的创造力、社会情感能力、问题解决的意志力等,要培养其完善的人格和善良、乐观、合作、同理心等良好品质,使其富有学识、智慧和能力,能为自己的生活和社会承担责任。教育也不会是制造或者培养考试机器,而是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实施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向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转变;从学科为中心向整体化知识教育转变,从重视知识技能向重视知识创新转变。不仅让学生有扎实学识,更需要让学生能够将这些学识跟实际生活情景结合起来,拥有创造性思维、科学精神、科学意识、科学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未来学校将拥有

主动智能的教育空间

未来学校空间将会大幅度扩张,因为将不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而是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信息空间虚实融合的三元融合世界。

在未来的学校,实体空间里有成百上千项教育服务,而网络空间里面也有成千上万项教育服务,学生完全可以自由组合实体空间服务和网络空间的服务,形成自己个性化的发展路径。因此,未来学校不仅要经营实体空间,还需要经营网络空间。而网络空间是以师生能获得教育服务为核心,不是以装备设备为核心。从技术上来看,未来智能空间将具有虚实融合、感知适应、数据驱动、智能管控、人机融合、自然交互、装备物联、无缝协同一系列特征。

未来学校所有仪器、装备都会数字化,都会内嵌物联网、传感器,内嵌5G网络。在一个学习场景中,各种情景信息会通过传感设备采集到,再结合后台的数据,后台的知识库以及后台的模型机器进行分析,进而了解学习者需要什么。智能设备能够具体感知学习者的需要,在学习者没有提出要求之前,就可以精准预测需求,主动把服务提供给学习者。未来学校环境的核心特征是拥有主动智能,而主动智能会嵌入到学习、教学、育人、评价、教研、培训、管理以及服务当中,实现真正的智能时代的未来教育空间。

未来学校将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未来课程结构会越来越强调整合化,即强调知识跟实际真实情景的整合,强调学科之间互动,追求实现跨学科知识融合,实现整体育人。未来课程也将越来越多地以情景式的真实问题为载体,实现学科知识、学科概念的融合。即不仅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点、核心概念,更需要掌握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探究、亲自发现、亲自体验。

通常来看,学校课程有两个功能,一是传授知识功能,二是育人功能。在未来,50%-60%的传授知识功能都应该被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所取代。且不说未来,就以现在的英语教学为例,无论是单词、语法、听力还是作文教学,人力都比不过人工智能的程序了。当然课程还有育人的功能,强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对实际问题的探究。因此,未来课程中知识性教学会更突出个性化、适应性、精简化,而课程育人价值将会突显与真实情景的融入。

当课程形态发生变化时,教学的范式也会发生变化。未来的教学可以从知识传递向知识建构发展,再到知识创生范式的迁移,以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更需要把知识放在真实的问题情景中去,让学生进行分析、综合、评价,乃至于创造,从浅层知识的理解到深层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鼓励学生参与到真实有意义的情景问题中,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亲自动手探究、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反思、评价和创造,在过程中加深对知识之间逻辑关系的理解,体验知识迁移的过程,促进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未来学校将推动评价体系重塑

智能技术将提供全过程、多维、高效的反馈手段,使得教育数据建模、分析、可视化都可以实现。通过描述性统计,帮助人们理解纷繁复杂现象背后的特定规律。通过诊断性分析,帮助人们理解某一特定问题。通过预测性分析,预测学生未来的发展和表现。这些都将为教育评价增加新可能。

有了这些大数据技术的支持,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采集学生课堂信息、作业信息、在线学习系统信息、体质健康信息、情感分析信息等。还可以把这些信息变成数字,按照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等各个专业模型分析出学生学习的知识状态、知识误区、学科素养、认知能力、学习风格、注意力、学习轨迹,并以可视化报表的方式呈现出来。

未来,期末给学生的也不只是一份成绩单,而是一个发展性评估报告。报告会告诉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知识间关系的获取情况、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学科能力的建设情况。也会告诉学生哪些方面欠缺以及如何提升,通过发展性报告可以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还可以为不同角色按照不同模型“量身定做”发展性报告。把它们提供给学生、家长、班主任、年级组长、各教研组长、校长、行政主任、区域管理者等不同角色。每一个角色成长质量提高1%,累加下来,就可能为教学质量带来很大的提升。

同时,智能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发展将推动整个评价体系的重塑,这种评价体系重塑具体体现在以下八方面:

第一,从评价可实现目标角度来看,以前注重知识、基本能力评价,未来关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评价;

第二,从评价功能角度来看,以前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向强调精准改进、促进发展;

第三,从评价对象角度来看,以前面向部分学生,未来面向所有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

第四,从评价能力本质来看,从过去关注个体能力和绩效表现,转向更多关注群体、团体协作的表现,从关注个体的知识迁移运用转向人机结合的知识应用;

第五,从评价信息角度来看,从只关注文本形态的考试信息,到多媒体化、多元化、丰富化的多模态的仿真测试;

第六,从评价任务角度来看,以前是试卷式的非典型场景,未来会是融合真实生活问题,真实化、生活化、趣味化的问题;

第七,从评价方式角度来看,以前是显性化、总结性评价,未来是嵌入式、伴随式、隐性评价;

第八,从评价结果反馈来看,从滞后反馈到即时反馈,从“面向群体”的反馈到“面向群体+面向个体”的反馈。

未来学校将拥有

数字孪生的教育治理

未来教育管理将通过大数据支持智慧决策,让数据说话,实现对教育运行的实时监控,并提供安全预警。未来学校的所有仪器、设备、装备都会在数字空间里面有所映射,形成数字孪生校园。校园实体空间中发生的任何事情也都可以通过传感器反映到虚拟空间,虚拟空间通过分析和决策发出预警,反馈给实体空间的管理者,管理者就会采取相应的行动,促进实体空间发生变化。以此实现虚实联动、虚实共生、虚实融合的一种数字孪生效应,达到教育管理模式的变化。

这个过程中,数据将是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联动的核心资产。数据将为学生,为班主任、年级主任、教学主任等每一个角色赋能。如果能够把学校的数字孪生校园的数据整体留下来,这对于学校的发展而言是无价的。就像机械时代的汽油一样,数据也会是驱动智能时代发展的汽油。随之而来的,教育治理将会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从经验决策到数据支持决策;从单主体的自上而下决策到多主体参与的自下而上与自下而生相结合;从静态治理到动态治理、适应性治理;从前置审批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

未来学校将提供

按需供给的教育服务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教育空间扩大会促使学校向公众提供更泛在化的教育服务供给。教育服务将无处不在,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将日益融合。智能教育空间虚实融合的特点,将为公众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智能教育空间实时通信的特点,会推动教育供给的社会化,将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主体从单一的政府和学校拓展到企业和社会;智能教育空间数据智能的特点,将推动教育供给的个性化,通过学习分析和智能推荐,为学习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资源和服务。

教育服务极大丰富,追求按需供给,建立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体系,是未来学校发展的基本趋势。未来学校要从老师讲学生听、统一课程“一刀切”模式,变为基于学生数据开展的线上线下组合服务模式,为每个学生定制个性化发展的路径。未来老师完全可以为学生提供精准的教学活动、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空间、具体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为公众提供多形态的优质教育服务,破解以前教育的固有难题——教育若达到规模化,实现教育公平,就做不到个性化。

智能时代的学校生态正在形成,未来的办学空间一定是网络空间跟虚拟空间叠加在一起的。这种空间里面学校和教育机构将不再是封闭的社会单元,而是通过网络汇聚作用,形成集体智慧聚变的节点,是一个充满活力、人性化和高度社会化的地方;学校不再是静态知识的仓储,而是开放的、流动的、社会性的、连接的智慧认知网络与个性化发展空间;而且这种生态环境不是一个割裂的学习空间,而是通过网络连接全球社会,连接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与未来生活的,学习不仅发生在学校与教室,还是终身的、全面的、按需获得的。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教授。该文基于作者在教育局长高峰论坛(2023)的主题报告摘编]

2023-12-20 余胜泉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4556.html 1 未来学校如何适应智能社会? 54,55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