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两岸融合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推进两岸和平统一的重大政策主张。“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提出,“加强两岸产业合作,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
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是荣辱与共、水乳交融的命运共同体。在当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推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是两岸的共同责任。大陆方面始终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出台一系列惠台政策和措施,持续推动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在大陆方面的主导和推动下,两岸经贸合作克服重重困难,始终保持不断发展的前进势头。
加强两岸产业合作,打造两岸共同市场,有助于调动台湾同胞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共同致力于发展壮大中华民族经济,拉紧两岸融合发展的纽带,为祖国和平统一创造条件、积势蓄能。
如何理解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正确研判打造两岸共同市场面临的新环境,找准未来方向和着力点至关重要。
12月25日,全国政协召开“加强两岸产业合作,打造两岸共同市场”远程协商会,在全国政协机关设置主会场,在江苏、福建、海南三地设置分会场,组织政协委员、专家围绕加强两岸产业合作,打造两岸共同市场与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深入协商,广泛汇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为更好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建言资政、凝聚共识。
深化两岸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
产业融合是两岸融合发展的先行军。加强两岸产业合作,有利于深化两岸经济领域融合发展,增强两岸产业韧性,促进两岸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和台盟中央联合调研组调研发现,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持续推动两岸产业合作和共同市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调研同时发现,受多重因素影响,两岸产业合作潜力尚未有效释放,产业链互嵌度不够,共同市场建设仍在路上。
对此,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政协原主席王荣建议,加强完善支持政策,持续推动中央系列惠台政策落实落地,进一步释放惠台政策红利。扩大两岸人员交流,实施更为便利的通关模式,便利两岸人员货物往来和台湾企业拓展大陆市场。精准开展产业招商,着力提升两岸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提供助企纾困服务,助力台企拓展内销市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打造良好营商环境,逐步构建对台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体系。推进两岸规则对接,探索实施“一试三证”(一次考试可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台湾认证及国际认证),探索建立台企资质评估及认证体系。
“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要通过深化两岸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推动两岸企业密切对接,共同融入国际国内市场,实现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全国政协常委、台盟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江利平认为,要整合各方资源,引导、鼓励台商台企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挥行业领先优势,推动两岸经济互融互促。要完善两岸产业合作联盟,重点关注新兴领域有领先优势的两岸企业,促进两岸产业深度合作,共同培育民族特色品牌。
对于江利平的建议,江苏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周伟深表赞同。
在他看来,尽管昆山在深化两岸产业合作、推动昆台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昆台企与大陆供应链企业联系不够紧密,自主创新水平偏弱,核心竞争力有待提升,加之两岸尚未建立精准有效的综合信用评价体系,造成昆台融合发展出现“瓶颈”。
周伟建议,营造更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鼓励台企与国企、民企强化产业协同、技术合作,更大力度助推在昆台企创新转型发展,推动台企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加强国家层面顶层设计,探索建立综合信息共享平台,提升在昆台企金融服务水平。
携手台企打造两岸共同市场
打造两岸共同市场有助于促进两岸人员往来,促进贸易投资合作,全面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为两岸和平统一奠定坚实的基础。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简称《意见》),内容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这是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的重要安排,是加强两岸产业合作、建设两岸共同市场的有利契机。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会长姚志胜认为,如何支持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他建议,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与福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合作联动,在泛珠合作框架内,建立合作联动机制,加强金融合作及科技与制造业合作,吸纳更多符合条件的在闽优质台企到深圳或香港上市。
日前,福建省公布贯彻落实《意见》的首批15条政策措施,涉及便利台胞往来和生活、深化闽台经贸合作、鼓励台胞就业创业、推进涉台法治建设等领域。
据了解,福建现有台企超1万家,建立了18个国家级两岸产业合作园区。
在全国政协常委、福建省副省长江尔雄看来,当前,闽台产业合作面临着疫后经济重振、世界政经格局调整、台海局势动荡、同等待遇落实亟须深化等挑战。
为此,她建议,加强组织统筹推进,建立常态化部省联席会商机制,制定和组织实施闽台产业融合重点项目行动计划。深化两岸产业融合,加强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合作,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推进共同市场对接,努力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产要素自由流通、规则标准互认互通。优化涉台营商环境,依法维护台胞合法权益。
“生物科技产业是台湾当前最具优势产业,应助力生物科技保健食品台企进入大陆市场,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全国政协委员、凤凰卫视金石财经主持人曾瀞漪建议,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出台的支持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标准计量认证认可七条政策措施,尽快运用于台企保健食品的进口认证标准,推进两岸生技产业标准共通。同时,简化台企保健食品进口程序,加速落地进程,在一些地方开展先行先试,减少台企进入大陆市场的成本。
全国政协常委、台盟中央副主席符之冠则认为,台湾地区在海洋渔业产业结构优化、融合、品牌打造、传统渔业转型升级、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应加强琼台海洋渔业合作,推动海南海洋牧场等相关海洋休闲渔业高质量发展,为海南海洋强省战略提供支撑。
“琼台共同市场建设不仅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需要,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符之冠建议,支持在海南建立海洋“南繁”种质现代科技产业园区,降低台企市场准入门槛,推进两岸经贸畅通,优化对台贸易监管,推动扩大台湾职业资格、企业资质和行业标准采认及台湾商品第三方检测结果采信和应用范围,互补两岸水产资源优势,加强两岸水产市场紧密联系。
支持台胞台企融入新发展格局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广大台胞台商参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机遇,将为两岸经济合作和融合发展开辟更广阔空间。
“当前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发展,需要有政府更多的优惠政策扶持及银行贷款、资金配套等方面的支持,才可能做优做大做强。”福建漳平台商联谊会会长李志鸿自2004年到漳平投资种茶。
他认为,要助力台胞台企融入祖国大陆发展,首先应按民营企业待遇给予台商台企更多支持与政策,给予更多与政府、央企、国企对接的商机。其次,要为两岸交流、融合创造更多条件,让更多台湾同胞来大陆感受祖国的发展。要鼓励支持台湾年轻人来祖国大陆学习、就业,鼓励企业招收台青。
江苏是大陆台资最密集、两岸经贸交流最活跃、合作成果最丰硕的地区之一,吸收利用台资连续19年位居大陆各省前列,苏台贸易额长期保持在两岸贸易额的1/5左右。
在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主席张义珍看来,在苏台企缺少自主决策权,多为生产经营单元并由职业经理人管理,对融入双循环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台企受代工模式影响较大,自有品牌知名度较低,拓展内销市场难度加大,领先优势不断缩小。大陆产业处于快速迭代发展时期,部分台企难以适应大陆商业模式变化。
她建议,鼓励台企与国企、民企携手,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鼓励各地结合产业实际成立企业合作联盟,支持台企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和综合竞争力。引导更多台企将总部设在大陆,并吸引台湾产业人才到江苏创业。
人才是推动两岸产业合作的重要桥梁和支撑。近年来,中央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一系列惠台政策措施,把加强两岸人才交流合作作为重要内容,有力促进了两岸产业融合。
然而,受制于岛内政治生态和中美关系变化,以及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竞争全面展开,制约两岸人才交流合作的障碍明显增多、空间受到挤压。
“两岸应共同创造条件,让高科技人才留在两岸,在两岸交流、发展、壮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杨明杰建议,凝聚让人才在两岸发展、让产业在两岸成长、让市场在两岸繁荣的共识。给人才扎根在两岸、发展在两岸提供切实的、实惠的政策和条件。
“为进一步提升祖国大陆对台企的吸引力,让台企在祖国大陆安心、放心、舒心发展,要进一步落实落细同等待遇政策,以解决其后顾之忧。”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台联副会长杨毅周表示,近年来,同等待遇政策对吸引台胞前来祖国大陆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落实中还存在着“最后一里路”问题。
他建议,把台胞证管理纳入身份证管理体系同等管理,使台胞证真正能够用得上、用得好。建立台胞入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支持政策和有效通道。积极推动台商台胞代表人士加入行业协会,不断提高他们的荣誉感、归属感、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