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目前种植70多亩的黄茶,根据客户订货电话来看,明年的价格还能再涨,这真是我们增收致富的‘金叶子’!”浙江省缙云县东渡镇方川村的茶农邹丽平笑着介绍,即使在采访期间,邹丽平的电话也是响个不停,又陆续收到几位客户的远程“下单”。
黄茶,是缙云县“五彩农业”之一,也是缙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产业。近年来,缙云县政协积极关注“缙云黄茶”,充分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和政协委员自身专业优势,强化区域特色,提升科技含量,加强品牌引领,积极助力黄茶产业发展。
建言献策 “缙云黄茶”靓起来
缙云山清水秀,产茶历史悠久,相传黄帝在缙云仙都鼎湖峰铸鼎炼丹。金丹炼成后,黄帝驾金龙飞升,山上茶树沾金丹仙气萌发出金黄色嫩芽,百姓采其黄芽,炒干以水冲泡,汤黄叶黄,清香不散,回味甘醇,饮者体健明目,百病祛除。
如今,黄茶作为缙云县茶产业主推的一个黄化茶新品种,以绿茶工艺进行加工,是一款真正的原生态茶,具有三黄透三绿的独有品质,即外形色泽金黄透绿、汤色鹅黄隐绿、叶底玉黄含绿。
从品种培育到规模种植再到品牌推出,缙云黄茶从“默默无闻”到“前途似锦”,背后一直都有政协委员参与助力的身影:开展“提升缙云五彩农业产品质量”“以工业化理念、产业链思维助推‘五彩农业’”专题协商,提出“依托历史渊源,进一步提升缙云黄茶品牌文化内涵”“留足产业发展用地”“建议制定‘缙云黄茶’区域公用品牌”等意见建议,被党委政府新一轮乡愁富民产业扶持政策吸收;《关于加强“缙云黄茶”品牌保护和发展力度的建议》《关于制订缙云黄茶的产品质量标准的建议》等政协提案,同样助力了《缙云黄茶发展规划》的出台……
“目前,全县茶园总面积6.15万亩、茶叶总产量2200吨、总产值5.45亿元。现在,缙云黄茶的品牌越来越响,茶农不愁市场需求和销售问题,再加上政府有力的扶持,我们很有信心,黄茶产业会越做越好。”县农业局经济作物管理站站长刘小亮说。
深耕茶园 小山村走出“致富路”
提到郑国杨、杨绞来、陈诗洁,大家都笑称他们为“茶委员”。他们不仅是政协委员,也是缙云当地的黄茶种植大户,更是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带头人。
大源镇龙坑村,曾经是缙云最偏远、最贫困的地方之一,仅用六七年的时间,小山村便摇身一变,成为“千亩黄茶第一村”。这中间有省级科技特派员的不懈努力,更有郑国杨的辛勤付出。
作为土生土长的龙坑人,郑国杨是村子里最先富起来的人之一。2017年,他毅然回乡当选村支委书记,带领村“两委”成员,挨家挨户做村民工作,鼓励村民发展缙云黄茶。同时,他本人承包村里900多亩荒山带头种植黄茶,并投入1000多万元打造2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中试车间,引进一条全自动数字化扁形黄茶生产流水线,实现了“产品洁净、产出高效、产业智能”,有效提升了该村黄茶的产量和质量。
在他的带领下,龙坑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植黄茶。
村民郑子友深有感触,他说:“在郑书记的动员带动下,我种了12亩缙云黄茶,今年效益很好,比去年多了5万多元收入,有18万元呢!”
目前,龙坑村种植黄茶2000亩,亩产2.1万元,茶农人均年增收1.2万元,成功创建省级缙云黄茶特色农业科技园区,黄茶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实现茶农增收、产业发展。
杨绞来委员同样看好黄茶。他看到了黄茶种植的美好前景,因此在县里推广时毫不犹豫地投下了70多万元,在舒洪镇种植缙云黄茶20亩。“我种植的面积不算大,但已有自己的品牌,主打精品路线,很受客商的欢迎,现在每年店里的产品都不够卖哩。”杨绞来笑着说。
如今的缙云县,以茶为媒实现了“两山”的高效转化,山坡上一垄垄黄茶荡起了袅袅茶香,产品甚至“漂洋过海”到了德国……
2019年11月,德国皮尔纳市官员带领市政府代表参加丽水市国际友城论坛期间,曾在缙云的黄茶驿站品尝到缙云黄茶,了解背后的黄帝文化,非常感兴趣,并相互留下了联系方式。经过三年不断的对接和努力,2022年8月左右,缙云一家茶叶公司拿到采购订单,首批出口黄茶产品数量100公斤,总价值约4万欧元(约28万元人民币)。
三地协同 助力黄茶谱新篇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好茶。缙云县大源镇与台州市仙居县安岭乡、温州市永嘉县界坑乡相邻,均以黄茶产业为农业主导产业,如何让山区群众钱袋子鼓起来,成为大家的必答题。
为进一步壮大三地茶产业,三地政协依托民生议事堂平台,开展跨区域协商,邀请三地政协委员、种植户、群众代表等,围绕品种提升、种植规范、采摘标准、加工技术、品牌打造、茶旅融合等方面各抒己见。
“三地将充分运用协商成果,进一步围绕党建联建、品牌同创、经济共兴等内容,做好茶文化引领、茶产业发展、茶科技驱动三篇文章。”缙云县政协副主席钭旭彬说。
在协商活动的推动下,三地协同发力,运用协商成果,积极共建黄茶产业带,全力推进茶业增效、茶农增收、茶乡振兴。
大源镇适时组织开展“我在缙云有亩茶——大源镇第二届黄茶春采节”活动,黄茶特色农业科技园区部分茶园以1660万元价格被茶商认领,并与浙江农林大学签订黄茶产业人才培养校地合作框架协议,探索推行“校地协同、振兴乡村”新模式。
据了解,近年来,三地积极探索打造茶产业共富联合体,大力实施绿色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战略,推动茶产业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农业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