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慈善周刊

修鞋老人15年资助学生百余名

“多做好事,我心里更踏实”

杨文龙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1月02日   第 11 版)

近日,江苏淮安市气温回暖,家住淮安区河下街道的78岁老人王建荣的心情也像天气一样,暖洋洋的。这两天,老人刚收到淮安区慈善总会颁发的捐赠证书。“年末了,攒了些钱,没事的时候就会想想把它捐给谁。”老人笑着说。淮安区慈善总会得知王建荣的“烦恼”后,立即为老人对接了5名家庭困难的事实孤儿。

“岁数大了,平时吃穿用不到什么,这些钱放在我这里没用,给需要的孩子们能解决不少问题。”王建荣笑着说,5名孩子得知自己行动不便,还特意来到修鞋店看望自己,“能帮到孩子们,我心里也踏实了。”

说着话,王建荣仍拿着双鞋不停地修修补补。他的一双手宽大而粗糙,皮肤有些绽裂,手指关节突起变形。“这双手已经修了40多年鞋喽。”长年累月,让老人留下了修鞋匠特有的“职业病”。

存1万元钱,对一般人来说可能不算太难,但对于王建荣老人来说并非易事。修一双鞋一般只赚几元钱,遇到困难的人还免费。这几年修鞋的人少了,生意也不如从前,“一天收入十几块吧,多的时候有四五十块。”可每攒够千元,老人就开始思考“钱应该怎么捐”。

从2008年以来,王建荣累计帮扶困难学生百余人。在淮安区,很多人都认识这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一提起他,每个人都会竖起大拇指。

王建荣幼年因患小儿麻痹导致下肢瘫痪,成年后随父母从家乡上海到淮安区淮城镇闸北村落户。为了不给家里再增加负担,他尝试过多种职业,后来自学修鞋,在淮安区镇淮楼东路边摆了个修鞋摊,这一修就是40多年。“这些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乡邻们总会伸把手、帮帮忙。”王建荣说。

有一次,王建荣偶然认识了一位因病失明的残疾人,“当时他家里很困难,因为出行不便,整天闷在家里。”王建荣说,“我也是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慢慢把日子过好的。虽然自己能力不大,但能帮就帮点。”此后,每到春节,王建荣总会在家人的陪同下,拎些日常生活用品看看村里生活困难的残疾人朋友。最多时,他每年坚持资助5户困难残疾人家庭,“我也是残疾人,一路上遇到很多困难,知道他们的不容易。”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王建荣第一时间找到淮安区红十字会,捐出了4000元。此后遇到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王建荣总是立即拿出存折,让孩子帮他取出。见他又来捐款,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会劝他:“您挣钱也不多,捐点表达心意就行了。”但他仍执意捐出自己能拿出的最多金额,“我拿不出太多钱,但只要能让灾区更多人喝上一瓶水也是好的。”

此后,王建荣又成了淮安区慈善总会的“常客”。水乡南闸有一个孤儿小陈,一家人生活全靠70岁的爷爷打零工维持。王建荣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每年资助小陈2000元钱,直到他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家住钦工镇的小姚与身患腰病的奶奶相依为命,上学的相关费用一度让奶孙俩愁眉不展,得知情况后王建荣马上送去2000元;小朱的父亲因伤长年瘫痪在床,考上淮阴商校的她正为学费发愁时,王建荣及时送上2000元……

从2008年至今,王建荣有记录的捐款已达近10万元,而还有很多没有记录的捐款……“我是吃过苦的人,见不得别人吃苦。看到受助的孩子们考上大学,残疾人能解开心结,我觉得自己的努力就没有白费。”王建荣经常说:“谁还没有个困难的时候,都伸把手帮一把,困难很快会过去的。”

去年,在淮安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王建荣的修鞋铺从原来的户外临时摊点,搬进了能遮风挡雨的爱心小屋,王建荣也终于可以不用再风吹日晒地工作。

70岁那年,王建荣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此后每天修鞋时,他胸前总是不忘戴上那枚闪亮的党徽。“一路上,我得到过这么多温暖。成了共产党员,更要回报这些温暖。”王建荣说,“多做好事,我心里更踏实,吃得好睡得香。”

一针一线,为他人缝合憧憬;一锤两锤,敲散受助者心头阴霾。近年来,王建荣先后荣获“中国好人”“江苏省慈善奖”“淮安区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我只是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社会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评价。尽管我年纪大了,但只要身体好,我就不会停下来,还是会继续尽己所能帮助有需要的人。”王建荣说。(杨文龙)

2024-01-02 杨文龙 修鞋老人15年资助学生百余名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5167.html 1 “多做好事,我心里更踏实” 55,16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