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的骤变确实会诱导很多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导致已有疾病的加重。天气寒冷,低温会刺激人体引起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增高,会诱发冠心病,包括心绞痛,或者是心梗,同时就有胸闷、憋气、胸痛的症状。同时,低温状态下也可以引起脑血管疾病,包括血压增高引起血管破裂、引起脑出血,也可以包括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导致血管闭塞,表现为突然面瘫、言语不清、一侧肢体无力、头痛、头晕、步态不稳等症状。”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健康提示有关情况,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教授吉训明表示,温度骤变会诱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或导致病情加重。
“这些心脑血管疾病有共同的特点,都是由于血管收缩、血液黏稠性增加引起的血压升高、血压波动等一些生理改变,导致疾病发生,包括心梗、脑梗。这种病理改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血管闭塞导致的缺血。”吉训明介绍,在寒冷期间,老年人、心脏病患者、脑血管病患者、高血压人群要加强防护,要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劳累,特别是避免在寒冷的天气中在室外长时间停留。一旦发现上述心脑血管症状,一定要及时拨打120,到医院就诊。
“近年来,年轻人的动脉粥样硬化比例也越来越高,我们30岁以上的人员,尤其是肥胖、有遗传家族病史,或者有不良生活方式的,要知道他的危险因素,要注意劝导,特别是家里老年人要劝年轻人、中年人关注危险因素的筛查,劝导他们有良好的生活方式,要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合理的饮食,要戒烟限酒等。总的来说,无论老年人还是青年人,心脑血管疾病是可防可治的疾病,重在预防。”吉训明强调。
“有三类情况与心脑血管疾病高风险有关系。”吉训明提醒,一是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脑血管系统的功能逐渐减退,血管弹性降低,血管壁增厚,血液循环不畅,增加了老年心脑血管病发病的风险。另外,老年人常常合并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这些疾病本身也增加了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可能性。二是已经有心脑血管疾病病史的病人,包括冠心病、心梗、脑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或者是短时间的脑供血不足,这些患者的心脑血管系统功能本身可能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受损,寒冷天气来临以后,血管收缩、血压波动、血液黏稠,会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三是患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的人群,比如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肾脏疾病、有较重的糖尿病,这些患者本身就有较高的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寒冷天气会导致基础疾病的恶化,增加心脑血管病发生的风险。因此,寒潮来临的时候,心脑血管发病的高危人群,他们与年龄、基础疾病是密切相关的,年龄较大的、合并慢性疾病的这些人群,心脑血管系统功能相对较差,更容易受到冷空气的影响,给心脑血管系统带来额外负担,因此这些人员应该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包括保暖的问题、规律的生活方式问题、合理的饮食问题、避免过度劳累。
那么,寒潮天气对于心脑血管高危人群来说,又应该如何防治?是否需要提前用药?吉训明介绍,寒冷的天气可能对心脑血管系统会带来不良影响,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避免和减少危害。首先是注意保暖,尤其在寒冷的天气中,我们保持身体的温暖是最基本的防范措施。尤其是头面部,我们要穿着合适的衣服和保暖的内衣,佩戴帽子、手套以及保暖的鞋袜,有效减少热量散失,防止体温过低。其次是避免过度劳累,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等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对心脏来说是不利的。心脑血管高危人群既要避免剧烈运动,也要保持适度运动,比如散步、打太极拳。三是规律的生活作息。我们要有规律的作息和充足的睡眠,这非常重要,有利于心脑血管系统保持正常的功能。四是要合理饮食。保证营养的均衡,尤其是冬天,特别是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新鲜蔬菜要保持充足,要多摄入维生素C、维生素E含量比较高的水果和蔬菜,健康脂肪的摄入要保持一定量,同时要少吃高热量、高盐分、高糖分的食物。如果已经有了心脑血管病的,发过病或者是高危人群,比如血管动脉硬化已经比较重的、狭窄的,这些人要严格使用抗血栓的药物,调整血脂的药物,对于血脂、血压、血糖等其他有过波动不正常的人要监控。在气温出现较大波动时,要做好各项指标的监测,特别有不舒服的时候要监测这些指标。尤其要提醒老年人,不要自己增加药物或者自己停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