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休闲周刊

金龙迎春 筝情飞扬

——记首届“曹雪芹风筝”迎新年活动

本报记者 鲍蔓华 通讯员 江欣馨 景士杰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1月05日   第 10 版)

小朋友们围坐一团,认真编织着风筝风铃,风铃清脆的响声和他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又同飞翔在空中的风筝一起,把浓浓的新年韵味播撒到村庄的每个角落。

1月1日,浙江宁波奉化区热闹非凡,“金龙喜迎春 筝情绽飞扬”首届“曹雪芹风筝”迎新放飞活动在莼湖街道缪家村举行。活动以“画龙点睛”拉开序幕,翻飞的长龙与飘逸的汉服,尽显中华文化之美。朱砂轻点,赋予长龙风筝生命,也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

从城里赶来的陈女士对缪家村的风筝闻名已久,这次元旦小长假,她在公众号上看到了“非遗迎新年”活动,立刻携家人一同前来:在曹雪芹风筝博物馆,花样各异的风筝让他们大饱眼福;在苗慧学堂,老师耐心指导扎制技艺,并请他们用画笔描绘出自己的专属风筝;穿行在幽静的古樟树林中,他们还把新年的期许写在许愿纸上,挂满树枝……

“在缪家村,不仅有文艺演出、围炉煮茶等丰富多样的项目,还能深入了解‘曹氏风筝’文化,真是不虚此行,令人惊喜。”陈女士说。

“曹氏风筝”是指后人根据曹雪芹手稿《废艺斋集稿》中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的记载,运用扎、糊、绘、放“四艺”,经过长年细致研究临摹复制而成的风筝。

2011年,“曹氏风筝”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宁波奉化区政协委员、北京市大兴区青联委员缪伯刚正是该项目的第四代传人。

“‘曹氏风筝’美于型、优于材、工于技、精于术,融南北风格于一体,承袭匠心与文化精神,自成一格。与其他风筝不同的是,即便不对称,它也能飞得又高又远。”缪伯刚告诉记者,与此同时,“曹氏风筝”用拟人化的手法,创造出了一个完美的燕子家族,寓意“和谐”:比如肥燕喻男,瘦燕喻女,比翼燕喻夫妻,半瘦燕象征青少年,小燕代表儿童,雏燕模拟幼儿……

2019年,怀着对曹雪芹的崇敬和对风筝传承的责任,缪伯刚回到奉化,在自己的家乡——缪家村,建起了中国首座曹雪芹风筝博物馆。

如今,缪家村作为“曹雪芹风筝”特色文化村,坚持以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引进文化、挖掘文化、传承文化”的方式,探索出独特的“非遗+”村庄发展之路。据了解,缪家村用风筝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依托研学旅游、现代农业等复合业态,通过讲好风筝故事、做好风筝文章、卖好风筝产品,持续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年新增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0万元。

“看着孩子们在我曾经放风筝的土地上奔跑着放风筝,在博物馆里了解‘曹氏风筝’的缘起与发展,作为一名政协委员、非遗传承人,我感受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但心里却是甜甜的。”缪伯刚希望把传承这颗种子埋在更多人的心底,让非遗文化的枝丫延向更高更远的地方。

2024-01-05 本报记者 鲍蔓华 通讯员 江欣馨 景士杰 ——记首届“曹雪芹风筝”迎新年活动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5349.html 1 金龙迎春 筝情飞扬 55,34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