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教育在线

追忆刘西拉先生对新安学子的殷切嘱托: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王金华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1月10日   第 11 版)

“现在的老师和学子依然需要或者说更需要被这样的生命点燃,需要刘西拉教授这样的人去言传身教。”惊闻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八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刘西拉病逝,河南新安县教育局原局长韩经权第一时间发来短信。先生是一束光,曾经照耀过新安县的很多师生。编辑部特别刊发这组小文,记下先生应编辑部之邀到河南新安县支教的一段往事,纪念先生的热诚付出,也表达深切的怀念。

——编者

刘西拉先生走了,看到这则消息,我心里一惊,整个身子如电流袭过,眼泪一下子涌出眼眶。

我和先生是有过交集的,那大约是在2005年,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编辑部应我所在的河南新安县教育局之邀,在新安县举办了旨在以生命影响生命、用智慧点燃智慧的“天下讲堂”活动,半个月时间云集了30余位大咖给新安带来了巨大的文化冲击,而当时乃至今天给我带来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刘西拉先生。他是一个清瘦儒雅、睿智和蔼的学者,但一开始演讲就感觉他浑身充满了激情,每一个细胞里都洋溢着深深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当时我们都听得热血沸腾,甚至有本来是送客的出租车司机在门外听到他的演讲,也进去津津有味地听起讲座而全然忘了自己的工作。

“我们这一代人的信念就是服从祖国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切为了祖国的利益。”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清华大学毕业后,他服从祖国需要,到大西南四川参与“大三线”工程,在这里一待就是13年。作为一个工程师,他却与工人们同吃同住,一起扛水泥砌砖墙,他曾说自己的专业底气就来自基层工作。后来他成为了全国政协常委、土木工作专家、工程教育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建工与力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培养了一批批硕士、博士,获得世界工程联合会授予的“卓越工程教育奖章”。

后来看资料得知,1957年,17岁的先生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81年到美国普渡大学进修,1985年他和同在美国进修的妻子双双获得博士学位,但他们选择回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公派留美取得博士学位后第一对回国工作的夫妻,只因为“祖国需要我们”!

在他的演讲中还有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那一天他正在上课,手机在衣兜里不停地振动,他感觉是有紧要事了,下课时赶紧打开手机,原来是弟弟发来的消息,说他们敬爱的父亲去世了,当时他忍不住泪流满面。但下一节课,他依然选择站在讲台上,并对学生说:“我不能第一时间回到父亲身边,但我相信父亲不会怪我的,因为讲台是最神圣的地方,父亲会因为他的儿子坚守讲台而自豪!我希望你们中的有志青年也选择当教师——这个能为大家奉献一辈子的职业!”

再次看到他,是2021年那个火出圈的视频。一群白发苍苍的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的“老牌学霸”在先生的指挥下激情演唱《少年》歌曲,他们平均年龄74.5岁,在舞台上却一个个意气风发、神采奕奕。特别是作为团长和指挥的刘西拉先生,虽然满头银发,但朝气蓬勃,指挥时一改往日的儒雅,他的身子随着音乐起伏着、跳跃着,英姿飒爽,活力四射,完全是一种喷薄向上的少年姿态,以至于让我这个已过天命之年、时时感慨老之将至的人忽然明白:原来老了也不可怕,原来我们一生都可以是“少年”。记得当时我给很多朋友转发并且自豪地说:“我听过团长的演讲,还和他有过合影呢!”

也正是通过这个视频我才知道先生还酷爱音乐而且达到相当高的造诣,他从小学习小提琴,曾是清华大学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还举办过个人小提琴独奏音乐会。也因为这个契机,他和同在清华大学乐团的钢琴伴奏陈陈结为伉俪,夫妻二人因共同的志趣和爱好比翼双飞、琴瑟和鸣。2008年先生组织成立了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用艺术把一群老清华人凝聚到一起,年轻时他们怀揣梦想投身到祖国各地的建设事业中,古稀之年他们用歌声抒发豪情。就像《少年》中的一句歌词“Say never never give up,like a fire(永不放弃,要燃起生命的火焰)”,先生一生都在燃烧,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生命照亮生命。

而今,这个人居然走了!世事乾坤,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先生活出了生命的高度,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为先生,永远念之!

(作者系河南省洛阳市政协常委、新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任新安县新城实验学校校长。)

2024-01-10 王金华 追忆刘西拉先生对新安学子的殷切嘱托: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5723.html 1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55,72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