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17岁的周有光报考了免费的师范学校,毕竟家庭贫困是一个重大障碍;可是心有不甘的小伙子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参加了号称当时“最好的大学”圣约翰大学的考试,还真考上了。但圣约翰大学属于贵族学校,一学期的学费高达200多块银圆,以周家当时的状况,就算砸锅卖铁也拿不出这么多学费。
周有光将去不成圣约翰大学的事告诉了与他感情最好的三姐。当时,周有光的三姐刚在上海教书没两年,得知此事心急如焚,却也是无能为力,整天眉头紧锁、唉声叹气。这一幕景象被同事朱毓君发现了,在她的一再追问之下,才明白了周家的难处。朱毓君对周有光三姐说:“你弟弟考进圣约翰大学又不进,太可惜了。我也没有钱,我去问我妈妈借,让他去上学,上了学以后再想办法。”周有光三姐点点头,又摇摇头,除了叹气,无言以对。
在苏州时,周有光曾跟着三姐去过朱毓君家,朱毓君妈妈很喜欢周有光,觉得这个小伙子今后肯定有出息,于是说:“我现在也没有钱,但是皮箱里放了很多嫁妆,拿一个皮箱去当,就可以当200多块洋钱的。”
周有光终于解决了上圣约翰大学的学费问题。他在这所学府主修经济学,辅修语言学。晚年的周有光每每讲述这段故事,总不免热泪盈眶,感激人生道路上的这位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