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休闲周刊

狍角帽落户“新家”

——鄂伦春文化引发新热度

本报记者 付欣博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1月19日   第 10 版)

“我是特意来森林博物馆打卡狍角帽的,希望让孩子在旅游中学习民族文化,了解鄂伦春族风情,感受狍角帽传递的温暖。”16日,到森林博物馆参观的游客张静告诉记者。

当日,是东北林业大学校园开放日的第6天,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迎来了参观高峰,到馆游客近5000人,是以往日均参观人数的十余倍。

“尔滨”旅游的热度中,戴上狍角帽的鄂伦春族同胞展示出“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风采。“猎枪、狍角帽和狍皮袄,曾是鄂伦春族的三件宝。我们世代游猎于中国东北的大小兴安岭森林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步从原始社会跨入社会主义社会,鄂伦春族也走出山林,实现了定居。”鄂伦春族小伙小虎在哈尔滨中央大街向游客介绍鄂伦春族文化时,向游客送出了一顶珍贵的狍角帽。现场收到帽子的女孩依依爱不释手,但她说:“我想把它送到博物馆,让更多的小朋友了解鄂伦春文化。”

依依的提议让小虎非常感动,也得到妈妈的支持。

为了这份爱的传递,依依的妈妈联系到了东北林业大学。1月8日,小虎和依依一起将狍角帽送到了东北林业大学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博物馆副馆长秦凯伦现场向小依依颁发了捐赠证书,感谢她和小虎的捐赠。秦凯伦说:“依依这么小的年纪就有文化传承的意识,我们一定会把鄂伦春族文化及其蕴含的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

狍角帽来到新家后,东北林业大学仅用3天时间,以森林博物馆为核心的游览线路、校史馆、户外免费滑冰场、大滑梯、红房子等项目准备就绪。并从在学老师、学生中招募300余名志愿者,为到学校参观的游客服务。东北林业大学还重新修缮了位于校内的专家公寓,为游客提供住宿服务。

自1月11日东北林业大学开放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

“狍子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林区。鄂伦春族传统的狩猎对象以狍为主,它是鄂伦春人重要的生活资源,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正如《鄂伦春小唱》中的歌词,一匹猎马、一杆猎枪,一顶狍角帽是过去鄂伦春猎人的真实写照。”森林博物馆三楼动物皮毛展厅,正在向参观的游客讲解的,是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副教授包衡。他说,狍角帽是勤劳、勇敢、智慧的象征,承载着鄂伦春人对大森林的回忆,也寄托着对新时代的向往。

“我们是从浙江来的,听说这是狍角帽的新家,特意过来打卡。”一些拉着行李来参观的游客告诉记者,“‘尔滨’人太细心了,怕我们南方的游客排队受凉,还准备了热乎的红糖姜水,真的是从身体暖到了心里啊!”

“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馆内有化石、昆虫、动植物、土壤、岩石、种子及文史类产品等各类标本6000余件。其中既有亚洲最大陆地动物亚洲象、一亿六千万年历史的硅化木,还有来自第四纪冰河时期的猛犸象、东北野牛、披毛犀化石等珍贵标本……”在博物馆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中,游客们依次前往各个区域学习参观,大家纷纷被馆内丰富的森林文化所震撼。现场参观的游客表示,走进这里,仿佛进入了大自然的宝库,馆内展示的中国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植物种类,通过多种互动展示方式,让大家更加深入了解到森林的奥秘和生态价值。

“看到这么多人来母校参观打卡,感到很骄傲很自豪。我可以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游客讲解,传播更多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个假期过得很值得。”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林产化工专业的学生志愿者曹雯卓自豪地说。

黑龙江省政协委员、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黄颖利表示,在哈尔滨冰雪经济火出圈的时候,满载着鄂伦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狍角帽落户东林,300多名志愿者守护狍角帽新家,是该校几代人守护绿水青山,筑牢生态屏障的生动写照。

“狍角帽落户东林,是社会各界对东林长期以来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认可,同时也是对学校更好传播生态文明的认可和鼓励。”东北林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猛认为,东北林业大学作为地处黑龙江的高等学校,要用自己的特色优势助力冰雪旅游,传承民族文化倡导生态文明,既是大学职能所在,也是大学的社会担当。

2024-01-19 本报记者 付欣博 ——鄂伦春文化引发新热度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6159.html 1 狍角帽落户“新家” 56,15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