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口述·纪事

品味茶文化

骆芃芃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1月27日   第 07 版)

二十四节气之大寒 骆芃芃 篆刻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骆芃芃 书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同小寒一样,都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节气处在三九、四九时段,此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一年中的最寒冷时节。在最冷的时节“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不失为一种乐趣。这也让我想起了茶文化的传播历史。

6000多年以前,中国云南,从几棵粗大的茶树上散落下来的树叶,飘飘洒洒,飞向了四面八方。不料想,这种树叶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变,孕育出一种文化——茶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饮茶,成为无数文人雅士所向往的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以及与一方水土息息相关的生活习俗。茶,也如同一位文化使者,流布到世界许多喜爱茶的国家。

茶,在中国始终都是一种非常奇妙的饮品。史书上记载,茶最早是一种菜,后来成为一味中药。《神农百草经》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里的“荼”指的是“茶”。唐中叶以后,茶发展成较为普遍的饮品,于是“茶”字也就从“荼”中独立出来,成为“茶”专属的代名词。由唐朝重要的瓷器产地长沙窑出土的青釉茶碗,在其碗心内还写着“荼埦”两字。在唐朝,茶的代名词有很多,陆羽的《茶经》中就有“荈”“槚”“蔎”和“茗”,而陆羽坚持用茶统一了所有茶的称呼,流传至今。

经过几千年,茶在制茶工艺和饮茶方式上有了百转千回的变革,由唐代的煎茶、宋代的点茶、明代的沏茶,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模样。这一过程从粗到细、由简到繁,又由繁到简,都是步步讲究、道道精深。

中国的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的思想紧密相连,是一种由单纯的感官享受升华到带有哲学理念的精神层面的综合文化。有人说,“精行俭德”是中国茶道的核心思想。陆羽的《茶经》、蔡襄的《茶录》、朱权的《茶谱》都体现了这种文化内涵。

唐宋时期,日本派往了中国大批的遣唐使,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中国的文化。茶文化在日本文化地位的奠定就是从中国唐朝开始的。唐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僧人最澄等人从中国的天台山带回了茶籽,至此,日本有了种茶的历史。日本高僧荣西禅师将宋代的点茶技艺在日本发扬光大,成就了16世纪末在日本具代表性的千利休的草庵茶道。

在地球的另一端,英国商船于17世纪中叶抵达中国的广州,运走了112磅中国茶叶,开启了中英茶叶贸易的历史,乃至于造就了风靡全球的“英国下午茶”。19世纪,英属殖民地印度开始大量建立茶叶种植园,成为世界主要茶产地之一,后来才有了全球茶叶消费的突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有超过160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口有饮茶的习惯。

茶,让世界安静下来;茶,让生活有了品位;茶,让心灵纯净和安宁;茶,让身心得到修炼,让意志更加坚定……

2024-01-27 骆芃芃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6563.html 1 品味茶文化 56,56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