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财经周刊

华油集团:

做共建“一带一路”的阳光使者

本报记者 司晋丽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2月06日   第 06 版)

厨师罗伯特的暖心病假

罗伯特是西非贝宁共和国的一位年轻厨师,在位于科托努的中国华油集团阳光国际公司(华油集团国际业务板块)工作。在2023年临近中秋节的一天,罗伯特不小心骑车摔伤了。但他不敢请假——爱人马上又要生孩子了,经济上更吃紧,他生怕丢掉这份工作。

厨师长很快发现不对劲儿,劝说罗伯特,“你正常回家休养,工资会照发的,这在中国是受劳动法保护的。”罗伯特半信半疑地回家了。

没过多久,华油集团贝宁项目部负责人张爽就带着牛奶、月饼和粮油来到罗伯特家家访。“喝牛奶可以补钙,帮助骨骼恢复。”张爽的话,令罗伯特心里暖暖的。几个小儿女正津津有味地吃着月饼,罗伯特深有感触地说,好久没和父母走动了,等伤好了,要带着中国月饼去看望父母,让他们也分享家里添丁的欢乐。

华油集团是中国石油所属面向全球运营的服务型综合性企业集团,从事国际业务的员工有3000多名,其中有不少像罗伯特这样的外方员工,本土化率近80%。

华油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林鹏告诉记者,1998年随着中国石油海外油气发展,华油集团第一次走出国门,全面推进一体化综合性海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华油集团国际业务已覆盖海外30余个国家,足迹踏遍亚非拉美欧。从起初的保障好海外石油人,发展为现在的服务保障中国驻外使馆、国家开发银行、中石油、华为等政府机构和中资企业,主营业务扩展到中餐服务、物业管理、酒店运营、商旅票务等方面。

木雕“洞罐”背后的友情

张爽驻非工作已经15年。“这是贝宁同事亲手做的‘洞罐’,我这次休假特地背回来了。”2月1日,华油集团在北京举办的国际业务公众开放日现场,张爽抱着一个立式木雕对记者说。

2024年元旦刚过,翻译安吉和餐厅领班阿卜杜就来到张爽办公室,说当地的同事们有礼物要送给他,是一个众人托举着一个奖杯的木雕造型。同事们解释着这个礼物的寓意:正是阳光国际令他们有了一技之长和稳定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贝方、中方员工是一家人,一起努力把“阳光”托举起来。张爽发现,这个木头分别由黄、黑两种颜色组成,象征着两种肤色的人团结在一起。同事们如此用心,令他意外且幸福。

“我们入乡随俗,不断融入当地生活。当地同事也被中国人勤劳守时、与人为善的品性影响,与我们一道奋斗,用双手为自己的小家庭创造着好日子,大家对共建‘一带一路’的认同度越来越高了。”张爽说,这几年项目部通过校企结合,与当地培训学校签订协议,从毕业生中招聘人才。入职后,只要踏实肯干,优秀员工的晋升通道是顺畅的。好的厨师成为厨师长、服务员成为领班、翻译成为项目经理的例子很多。在中资企业的工作履历,也成为这些员工职业生涯中的一面金字招牌。

战火中的第二故乡

做好后勤工作本就不易,远赴重洋更难。苏丹项目部负责人伍德成也是一位驻外工作20多年的“老人”了。在初入职时,他就听说了前辈们发扬石油精神,在苏丹沙漠里垦荒种菜的故事。除了克服较为恶劣的自然条件,设法与动荡不安的国际环境共舞也是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厨师戴着钢盔做饭并不是一句笑谈,而是我们的真实经历。”伍德成说。2023年4月,苏丹突发武装冲突,项目部驻地炮火密集。从地下避难室到厨房约400米,为了保证58名员工能吃上饭,5名厨师身穿防弹衣、头戴防弹头盔,贴着交界墙面掩体通道的墙壁,小心翼翼往返于避难室和厨房之间,这样的日子持续了12天。

去年7月,尼日尔发生军事政变。作为帮助中国大使馆组织撤侨行动的亲历者,张爽现在想起来还略显紧张。由于军事政变后实施经济封锁,撤侨包机难以抵达尼日尔,阳光国际发挥海外立体后勤服务的优势帮助大使馆进行跨国协调,张爽和同事们通过向马里的航空公司争取到19架次小包机,将撤离人员接到科特迪瓦进行中转。

伍德成感慨地说,大漠广袤、戈壁无垠,甚至时有战火,大家刚到异国时难免会有心理落差。当挥洒青春汗水,在沙漠中搭起一个“新绿洲”后,又会产生深厚的心理联结,“我们这些工作10年、20年的人,早已把当地视作第二故乡了。”

他们的同事陈宽就是一个典型。在中乌天然气管道乌兹别克斯坦项目工作几年后,陈宽与当地姑娘阿扎菲娅喜结良缘,还生下了双胞胎儿子。由于和妻子缘起共建“一带一路”,他们就给孩子们分别取名为“一带”和“一路”。如今,陈宽一家在乌兹别克斯坦幸福地生活着,他们也报以期许:希望这对兄弟长大后继续当好共建“一带一路”的“阳光使者”。

也门小伙纳赛尔的心愿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10年间,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从硬联通扩展到软联通,不断实现共商共建共享,人们看到的是中欧班列、中老铁路、蒙内铁路等新时代的驼铃帆影,鲜为人知的却是一个个海外后勤人的默默耕耘。正是无数人的坚守和托举,才成就着这条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国际大通道。

在中国生活7年的也门小伙纳赛尔也来到华油集团国际业务公众开放日活动参观。看到来自家乡的图片和特产,他激动得频频按下相机快门。纳赛尔正在北京工业大学攻读建筑学硕士研究生。他打开手机相册,里面有他获得的不少奖项证书: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项、北京市西城区组织的一项设计比赛的一等奖……

中国春节即将到来,纳赛尔通过手机向亲人分享着北京浓郁的年味儿。“如果没有共建‘一带一路’搭建的通道,我不敢想象能到中国留学。在中国人的帮助下,我的家乡变化太大了,就像今天活动的主题‘阳光大道,一路生花。’”纳赛尔说,毕业后想继续留在这座城市工作生活。

好的情谊,就是在这样你来我往、双向奔赴中日渐醇厚起来的。

2024-02-06 本报记者 司晋丽 华油集团: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7116.html 1 做共建“一带一路”的阳光使者 57,11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