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健康周刊

病房札记

刘小宁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2月07日   第 06 版)

前些日子,我因病住进医院。由于一项血液指标严重超标,而这指标又与诸多问题相关,于是医生为查明原因进行了一轮又一轮检验和检查。医生护士身穿白大褂戴着口罩,我总是分不清来找我的是不是同一个人。上级大夫查房,医嘱惜字如金,对我病情的分析是“要说是某某问题证据不足”“如果是某某问题也不除外”,我觉得证据不足就是有证据,不除外便是有可能,听到这样的分析,有点发懵,自然有些焦虑。

过去住院,患者想要看到自己的病历,想获得更多病情信息比较困难,现在变化很大,治疗过程透明,患者的每项检验或检查结果可随时在自己的手机客户端查询,从而对病情信息多些了解。我的管床医生是一位刚从学校毕业的女生,胖胖的圆脸上戴副眼镜,总是笑眯眯地倾听我的陈述,回答我的疑问,帮我分析上级医生的结论。我实在弄不明白,她便打开工作电脑详细解读。护士们发药打针,总先叫声大爷或大叔才说话,他们在病房楼道跑来跑去,有时叽叽喳喳,能给沉闷的病区增添一点生机和活力。信息的充分沟通和互动,增强了医患之间的信任,而这种信任会转化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

我住院7天,旁边两张病床换了4位病友,其中对三位印象深刻。

病友A,70岁,来自郊区农村,年轻时一定是个帅哥,如今瘦削的脸上一双大眼睛引人注目。由于呼吸困难,他不能长时间睡眠,夜里常常坐在床上挨到天亮,疾病的煎熬使他有些焦躁。陪护他的老伴儿默默地,从来不急不恼,她熟悉病重的丈夫在任何情况下的任何需求,总能及时去做病人需要的事情而不用他提出来,喝水、喂饭、拍背、揉腿,缓解老伴儿的病痛。可以看得出来,他们之间的恩爱、包容和互相扶助的深情,是饱经风雨沧桑,用一生的艰辛岁月打磨凝聚而成的。

病友B,74岁,是位“老北京”,身形高大显胖,因慢阻肺急性发作,先住特护病房治疗,后转入普通病房。这位老爷子的口头禅是“什么叫……”或者是“我的话你怎么听不懂呢?”与他几句问答,感觉有一点北京老炮仗义、耿直、讲规矩的脾气。他问我家住哪儿,我说住在西四环某某桥,他说,“哦,你们家住桥上啊?你得说具体点,说老地名。”刚见面聊天,我被他噎得够呛,赶紧说出了我家所在位置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的名字。他说,“这我就知道了。”对雇用的护工,他常吆三喝四的,每到下午女儿一来,他就完全变了一个人。女儿一刻不停地给他洗头洗脚,为他按摩头部背部,扶他坐起来或下地走走,给他削苹果吃,女儿咋说他咋做,百依百顺。订餐时,他说不要订,他不想吃,这指令当然无效,女儿不容置疑地订好一日三餐。他嘴里嘟囔着,“我现在做不了自己的主啊”,看似在抱怨,实际上他沉浸在女儿对他的细心照护和关爱中,满满的幸福感。

病友C,68岁,是一位肺癌晚期正在化疗的患者。他的嗓门很大,和妻子女儿一起走进病房,一家人谈笑风生,一下子看不出谁是病人。他主动给我介绍他肺部的肿物有多大,已经化疗了多少次,其神态好像是在说另外一个不相干的人。他说无法接受患癌的坎儿已经过去了。化疗病人住院比较简单,安置好以后,他的妻女便回家了。在楼道里,我看见了母女二人落寞的背影,女儿在抹眼泪。当天晚上,这位病友的咳嗽声撕心裂肺,让人揪心,天亮后他告诉我,晚上咯血了。

因为爱情,因为亲情,面对疾病,面对生命的不确定性,每个人都把温暖、把坚强、把欢乐传递给亲人,而把伤痛、把眼泪、把脆弱和无助埋在心底,默默承受。

病友A去做气管镜手术,因为出血住进了ICU,两天后回到其他普通病房。他算是到鬼门关走了一遭,我出院时特意去向他告别,祝他早日康复。病友B一天天好起来了,能够下地散步,聊天的话更多了,我也基本熟悉了和他聊天的套路。病友C和我同一天出院,他同时和医生约定了下次化疗的具体日期。

医院病房是一个特殊的生活环境,完全不相干的陌生人走进同一间病房,同时面对健康或者生命问题。这个平时对同事朋友、甚至对亲人都会刻意回避的话题,在这里不是隐私,毫无遮拦。病友之间经意或不经意间互相传递着对生命的理解、对健康的期待、对亲情爱情的感怀,而很少有财富多寡、或者曾经春风得意还是坎坷多舛的交流,每个患者的坚持、医护人员尽心治疗、亲人关爱陪护,诠释了一个永恒主题:珍惜生命,感恩亲情,健康快乐,才是真正的幸福。

2024-02-07 刘小宁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7183.html 1 病房札记 57,18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