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健康周刊

一场跨越几千里的就医奔赴

韩冬野 本报记者 陈晶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2月07日   第 06 版)

索南仁青,来自青海果洛,刚及弱冠之年,已是患病之身——泡型包虫病,俗称“虫癌”。这种病不痛不痒,但危害很大。索南仁青所在的村,就有全家11口人但9口亡于虫癌的真实案例。

2023年12月,索南仁青同13位老乡一道来到北京,寻求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董家鸿院士团队的终极救治。机缘巧合下,一段高原青年放牧人与北京专家团队间的温暖故事就此谱写。

第一次见到董家鸿院士,索南仁青是位陪床家属。他的弟弟因为包虫病,经过达日县、果洛州两级转诊,至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2023年11月25日,赴青海帮扶清灭包虫病的董家鸿院士团队,为患者开展了精准肝切除手术。帮助妈妈照顾弟弟的索南仁青,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却已包虫病发病6年之久……

“我每天跟着哥哥嫂子,一起放牧牦牛。”索南仁青说,初中毕业后,他就开始参与集体放牧工作补贴家用,身体一向很好。“感觉自己感冒得难受,就去县医院检查。”直到2017年,索南仁青被确诊为肝包虫病,病灶尚小,先行服药治疗。隔年他感觉上腹部有痛感,再行检查后,被转诊至青海省西宁市接受检查,结果已经严重至当地不具备手术的条件。

就读高二的弟弟也被确诊肝包虫病,给了一家人双重打击。直到遇到前往青海开展医疗帮扶的董家鸿医疗团队,才为这个高原上已深陷黑暗的游牧家庭重新点亮了一盏灯。董家鸿在为索南仁青弟弟查房时,顺便查看了他的检查影像,明确还有手术机会,此刻,笑容才再次浮现在索南仁青的脸上。

“因为包虫病,我从果洛的山坳里去过了省会,现在又能来到首都北京,这是因祸得福。”索南仁青说。此后,在当地政府和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的联合保障下,索南仁青一行13名在当地已经明确无法救治的包虫病患者,被转诊至北京接受诊疗,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社会服务部联合同心共铸中国心基金会等社会资源,为其解除了经济之忧。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为分级转诊的包虫病患者开通了住院、检查绿色通道,索南仁青的术前结果也很快反馈回来,分管医师、肝胆胰中心副主任医师王良查看影像数据后,包虫已经侵犯了门静脉主干、左支、右支,造成了门静脉海绵样变。“最凶险的是包虫侵犯了下腔静脉,只差一层薄膜,就浸透了。”王良眉头紧锁,棘手的问题还包括侵犯右肝管、胆管汇合部、右肝整体被包虫侵蚀了……

经过两次多学科联合讨论、大查房后,董家鸿团队最终拟订了离体肝切除余肝移植的手术方案,这一世界级难度的手术于2011年首次被应用于治疗终末期肝包虫病患者后,成功挑战了“虫癌”诊疗的极限,为生命带来一道曙光。

“手术最大的难点在于血管重建,手术团队不仅要精准地离断包虫病灶与肝脏的主干血管,还要对血管进行重建,对胆道进行重建。这好比房屋的四梁八柱已经破损了,要重换一批,同时还要和地基吻合上。”肝胆胰中心执行主任卢倩说。历经17小时,在由董家鸿、卢倩主刀,副主任医师徐光勋、王良等配合下,索南仁青的手术顺利结束了。

“妈妈,我没事了。”手术后3天拔除气管插管后,索南仁青拨通了妈妈的视频电话,报平安。“我的普通话不好,感谢的话说不出来,董家鸿院士团队都在心里了。”1月12日,索南仁青出院,登上了回青海的火车。

2024-02-07 韩冬野 本报记者 陈晶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7184.html 1 一场跨越几千里的就医奔赴 57,18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