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休闲周刊

山东曲阜:

火速出圈的孔府年俗

本报记者 雷蕾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2月09日   第 10 版)

喜闻乐见的传统舞龙舞狮表演、震撼人心的戏曲演出、200人齐奏《过大年》唢呐表演……2月2日,农历小年夜,山东曲阜万仞宫墙前年味甚浓。被誉为“天下第一家”的孔府开启了一年一度的“孔府过大年”活动。

与以往重视听、轻互动的游览方式不同,今年,穿汉服唱诗、写春联、制门神、捏面人、缝布龙等体验项目,让慕名前来的游客深度参与其中。

“奶奶,这个龙形帽子好可爱!”活动中,龙腾盛世的文创集市中,手工非遗展位吸引了不少孩子和家长的目光。传统手绣龙头帽、龙形玩偶等手工艺品成为集市上的“潮品”。来自菏泽的王淑敏阿姨正认真地为3岁的小孙女挑选,她告诉记者:“龙年戴龙帽,寓意辟邪恶保平安,给孙女买一个,希望能保佑她健康成长,也增加一些节日氛围。”

“墨色要细润,正确的研墨方法很重要。小朋友们看我这里,研墨要按一定的方向均匀地重按轻推,以圆形或椭圆形由外到内周而复始地转磨,用力不要过大也不要太急,墨与砚池应保持垂直,以防墨粒脱落……”听着孔子第七十五代孙、孔子书画院名誉院长孔祥胜的讲解,围观在旁的小“书法迷”们屏气凝神,一缕缕悠长的墨香从指尖升腾开来。

长长的“万年红”裁切妥当,用水和面熬制的糨糊已经放凉,孔祥胜拿出已经快被翻烂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孔府档案》中传承了千百年的孔家楹联,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猜测和询问着楹联的意义,并选出自己认为最符合春节气氛的,一笔一画地写在红纸上。

“孔府作为孔氏大家族居住的地方,每逢春节,写对子、贴对子是重头戏。”孔祥胜介绍,每副对联的背后,都充满孔家人浓浓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对参观者而言,即便不论内容,仅供吟咏,也别有一番情趣。

“超市里买菜送春联、网上购物赠‘福’字,可这一副副春联背后蕴含的除旧布新的美好祈愿,连同浓浓的节日仪式感一同被拉满了。”带着孩子来孔府体验“新桃换旧符”活动后,游客孙善彬感慨道。

不知不觉,逛到傍晚,随着一声高亢的“上灯喽”,明古城墙及孔府周边的街道被瞬间点亮,这是曲阜近年来最隆重的一次亮灯仪式。一时间,万仞宫墙上流光溢彩。

“朝天灯的点燃,预示着年的脚步更近了!”曲阜市民俗学会会长张佃玉介绍,古时腊月十五,孔府前堂院子偏东处,都要竖起一根高约三丈的红漆杆子,名曰“朝天杆”,杆子上端有一绿花顶,悬一三角钩,钩上挂一只大红灯笼,名曰“朝天灯”。

“灯笼内会放入一支一斤重的大红蜡烛,从腊月十五一直燃到正月十五,其间要不断更换新蜡烛,整座曲阜城的住户,无论身处哪个角落都能抬头看到。”张佃玉说,“朝天灯”一点,孔府就要支起八口大锅,蒸过年的面食,当地百姓称“蒸壮”,诸如花糕、花卷、年糕、馍馍、糖包、豆包等,一直要蒸到腊月二十三。

“当我和朋友换上汉服、提着灯笼,穿梭在这张灯结彩的古城时,感觉瞬间被拉回了那个车马慢、时间缓的年代,关于春节、故乡、爱与团圆的情愫,也在这灯火下一点点漾开!”说起这次在孔子家乡的“年味探寻”之旅,来自南宁的游客杨晓佼兴奋地告诉记者,最让她和朋友惊喜的是古城不古、儒韵藏新。

“孔府‘蒸壮’体验活动,做的不只是传统花糕和点心,还有巧克力酱的酥饼和裹着玫瑰花瓣的糖包;拓印之下,也不再只有碑刻、画像石,还有龙年卡通形象和萌萌的Q版‘孔爷爷’……”杨晓佼直言,“老年俗”与“新喜好”的精彩碰撞,俘获了年轻一代的心。

“我们陆续推出了夜游明故城·欢乐过大年、孔府皮影表演、景区‘寻龙’、汉服秀等系列互动活动,将传统民俗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向市民和游客传递着‘孔府过大年’的浓浓年味和传统佳节的喜庆味道。”曲阜市三孔文化旅游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颜涛介绍,孔府自古以来,传承着规模最盛大的中华民族春节礼仪,是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中国家庭过年模式。本届“孔府过大年”活动举办时间自元旦延续至元宵节,通过孔府年节文化氛围的打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呈现给海内外游客,为游客奉上一道中国年文化大餐。

2024-02-09 本报记者 雷蕾 山东曲阜: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7330.html 1 火速出圈的孔府年俗 57,33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