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聚焦

找到打开“心结”的钥匙

本报记者 靳燕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3月08日   第 13 版)

“部分学生和家长的病耻感较重,家校沟通、合作困难,容易贻误治疗时机。”提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书记王笃波感触颇深。从共青团河南省委转到高校一线工作,王笃波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润心育人、护航成长。

王笃波表示,《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青年群体的心理问题比以往更加严重。在18-24岁人群中间,抑郁风险筛出率是24.1%,高于全国各年龄段平均水平。其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亟须得到高度关注和解决。王笃波建议,以“预、控、治、扶”为导向,进一步提升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水平。

“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营造尊重、关爱、包容、帮扶的良好氛围。”在王笃波看来,要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特别是精神障碍的知识,推动全社会对精神健康问题的理解与接纳,倡导“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理念,强调精神障碍的可防可治,消除公众的刻板印象和病耻感。

学校是预防和干预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场所。王笃波建议,由相关部门联合研制心理危机预警、干预、转诊及治疗恢复等一系列标准流程,指导高校规范开展相关工作;建立区域心理服务专业人才培训平台,建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开展青少年疑难危重心理问题解决、常见心理问题研究等专题研讨,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援助队伍的专业化、系统化建设。

“要强化家校协同,用好家长课堂,推动家长履行监护职责,提醒家长从教育引导、以身作则、注重陪伴、疏导心理、配合学校等方面做好工作。”王笃波表示,家庭是教育的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言传身教胜过一切说教。

2024-03-08 本报记者 靳燕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8407.html 1 找到打开“心结”的钥匙 58,40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