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聚焦

让“春天的事业”更温暖

本报记者 郭帅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3月11日   第 09 版)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来自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别的政协委员,聚焦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共谋蓝图。

全面康复不再是“梦想”

“这个病有治愈的几率,后续一定要按照方案坚持康复治疗。”听到听力师的这句话,小杰(化名)妈妈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落了下来。这些年来,她已经不记得带孩子跑了多少家医院,每次的诊断结果总是“听力永久丧失”。抱着一线希望,他们从安徽赶到北京的解放军总医院,“听说这里有听力师,我们还是想听听更专业的治疗意见,没想到真的听到了好消息。”

在过去一年的履职调研过程中,每次见到小杰这样重获希望的家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联理事杨洋总是忍不住热泪盈眶,“随着我国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发展以及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残疾人受益群体越来越多。”杨洋感慨,“身患残疾是不幸的,但生在这个时代,是残疾人的幸运。”

听力语言康复是全国政协委员龙墨的“老本行”,从专业听力师到从事助残公益服务,10余年来,她亲身见证着残疾人康复事业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飞跃前进的步伐。

近年来,很多特殊教育学校将重点转向学前康复,“调研中我们发现,对听障儿童实施早期干预后,孩子们的康复效果越来越好。可以说,康复不仅把他们带入了有声世界,也改变了他们的命运。”龙墨说。

2018年6月,《国务院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印发,提出了“应救尽救,应补尽补”的指导精神,各地迅速配套制定政策,让康复救助制度落地生根。

北京市为听力和言语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补贴,对0至6岁儿童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给予定额资助;江苏省南京市等多个城市政策资助0至17岁儿童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陕西省西安市将人工耳蜗手术费用全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目前,全国基本听力语言康复服务覆盖率达85%以上;全国佩戴人工耳蜗儿童平均入普率达到87%;全国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90%以上……杨洋告诉记者,我国听力残疾儿童目前获得人工耳蜗途径已经打通,“全面康复”不再是梦想。

从实施国家救助项目到建章立制,让康复救助成为普惠性政策,包括龙墨、杨洋等在内的多年为残疾人康复事业鼓与呼的委员们是见证者,更是推动者。“现在,很多残障孩子和他们背后的家庭开始敢于期许未来,这是我们做这项工作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所在。”龙墨动情地说。

特殊教育迎来发展的“春天”

2012年来到中国残联和中国盲人协会工作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盲协主席李庆忠有着近20年的特教经历。每次提及特殊教育事业,李庆忠总是有说不完的话,“我对残疾儿童的教育工作有着很深的感情。”

在李庆忠看来,教育是改变残疾人命运的根本途径,为残疾儿童提供有质量的教育是帮助他们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质量最重要的基础。因此,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后,残疾人教育一直是李庆忠重点关注的方向。

“近年来,党和政府在特殊教育、融合教育上倾注了大量心力,也取得了突出成就。”李庆忠说,“从‘支持特殊教育’到‘办好特殊教育’,再到‘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特殊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022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丰富融合教育的内涵和形式,让优质教育“一个都不能少”。“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体制机制的日益完善,社会变得更加包容、开放、美好,更多残疾学生能够融入社会、有尊严地生活。融合教育的主要矛盾也从‘怎么融’向‘如何融得好’转变。”李庆忠说。

在中国残联工作20余年来,融合教育也一直是杨洋格外关注的问题。“4岁失聪后,我就是融合教育的受益者。”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杨洋就曾分享自己的教育经历。

“我的每个求学阶段,都经历了从‘不收’到试读的过程,因为听不见、听不清,上课时我就盯着老师看,久而久之我学会了看口型。现在我们这一群体已经有两位博士后、近20位博士,有的还去了海外留学。积极康复和融合教育使我们成为了想成为的自己。”杨洋说。

“目前绝大部分听力残疾学生能够在普通学校接受随班就读,接受融合教育,比我们那时候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多年来的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希望能够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让融合教育为更多听障孩子铺宽成长的道路。”杨洋告诉记者。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针对听障学生及其家长的所想所盼,杨洋建议为普校听力残疾学生予以精准政策体系保障,根据学生的不同残疾情况进行针对性规范,丰富普校随班就读的帮助形式和内容。

为残疾人插上筑梦的“翅膀”

“张洪为实现珠峰的梦想,每天坚持负重30公斤,爬楼梯5个小时,超人的毅力成就了他的梦想。”在今年全国“两会”首场“委员通道”上,李庆忠分享了亚洲首位登顶珠峰的盲人登山者张洪的故事。

自己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张洪很是激动。他告诉记者,自己此次攀登珠峰花费了近100万元,全部来自社会捐款,“是越来越包容的社会让我坚信,盲人能做很多事,也能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像张洪一样,在接受良好的融合教育后,很多残疾人在新时代找到了自己的一方舞台。如今,全国各级残联组织围绕落实《“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和《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不断加大残疾人就业扶持和服务力度,为残疾人插上了筑梦的“翅膀”,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质量和稳定性明显提高。

“残疾人知识技术型就业岗位数量在逐渐增加。”这些年来,杨洋见证着残疾人的职业选择变得更加丰富。“上世纪90年代,我的工作经历可以说历尽波折,当过会计,跑过业务,后来成为一名残疾人工作者。”杨洋说,“如今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有残疾人的身影,他们自食其力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杨洋和李庆忠两位委员也在调研中发现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入残疾人的体检标准目前还不够完善。因为对残疾人康复情况的不了解,各方面能力很强的人才可能被排除在外。”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杨洋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科学化完善体检标准,准确对残疾人的残疾等级及康复水平进行认定。

“新时代为残疾人融入社会、人生出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舞台。残疾人是‘特殊困难的群体’,残疾人事业被喻为‘春天的事业’。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关心支持下,一定会托起8500万残疾人‘稳稳的幸福’,让‘春天的事业’更温暖。”李庆忠说。

2024-03-11 本报记者 郭帅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8650.html 1 让“春天的事业”更温暖 58,65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