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核心在于促进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可谓“一体两翼”。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增长迅速,但还有很大发展提升空间。要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让有意愿的进城农民工在城镇落户,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生态文明建设在乡村振兴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直接关乎国家生态安全格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就需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等,都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就是当地农民的生计保障。因此,要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充分调动包括当地农民在内的各方面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需要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实现农业绿色发展,节能、节水、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都是农业发展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乡村文化振兴不仅关乎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关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据统计,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其中有73%以上的非遗项目保存在农村,与乡村生活息息相关,与乡村发展血脉相连。因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就需要充分挖掘和传承乡村非遗文化,并将其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与乡村产业、乡村文化、乡风民风融合。此外,乡村文化振兴还有助于“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截至目前,我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为22项,占世界总数(86项)的1/4以上;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为34项,占世界总数(159项)的1/5以上。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不能漏掉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已经成为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居住分散、社会组织发育不充分,老年活动辐射有限,特别是深山区的农村独居老年人,极易陷入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针对于此,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力度”。
此外,在“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中,需要“建设数字乡村”;在“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中,需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深化‘双减’,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加强县域普通高中教育”;在“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中,需要“完善粮食生产收储加工体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还需要加强县乡村医疗服务协同联动,扎实做好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工作,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多渠道增加农民就业增收等。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北京联合大学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