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宗旨是唤起公众的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保护。
2014年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就保障国家水安全发表重要讲话并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为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2024年3月14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表示,10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和治水思路科学指引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我国治水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节水优先 构建节水型社会
“我们电厂在省内率先大规模应用海水淡化,目前已建设30000吨/天的海水淡化工程。”在华能威海电厂的海水淡化车间,总工程师于信波介绍说,电厂机组工业用水95%来自海水淡化水,在装机容量成倍增长的情况下自来水取水量不升反降,每千瓦时取新鲜水量不足火力发电取水定额的1/5。“机组发电不但不与民争水,而且淡化海水还作为应急备用水源,可向市政管网输送优质水。”于信波说。
山东省威海市三面环海,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天然降水,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4。针对水资源短缺问题,威海市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水污染治理、节水增效等多个项目,海水淡化、中水回用、生态补水等多业态连续投产增效,对外调水的用水依赖大大降低,本地水完成了从力保城乡供水到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变,工农业发展用水得到极大保障。
类似的变化也发生在山东省寿光市。作为全国的“蔬菜之乡”,寿光市蔬菜种植面积达60万亩,年产优质蔬菜450多万吨。但寿光市的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水平的1/10,蔬菜产业的节水直接关系寿光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大局。
据山东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黄红光介绍,目前山东创建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132个,创建全国节水型灌区12个,遴选公布两批省级节水标杆单位148个,创建省级节水型高校120所,建成工业、服务业等各类节水载体8900多家。做好节水文章,山东走在了前列。
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为的是世世代代都能可持续发展,用上用好宝贵的水资源。10年来,我国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机制,以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为重点,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国用水总量总体稳定在6100亿立方米以内,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空间均衡 加速建设现代水网
在德州市域连通西线引调水项目——平原县小王庄施工现场,一辆辆混凝土搅拌车来回穿梭,输送泵车大臂在高空舒展,工人们开足马力施工作业,一派繁忙景象。“我们主要建设任务是对马颊河主河道进行扩宽清淤,提升改造沿线桥涵闸等配套建筑物,修建马颊河管理道路及绿化等。”山东省德州市水利局局长李守学介绍,“目的是把水串起来,把雨洪资源蓄起来。”
山东德州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1立方米,仅为全省人均的61%,是资源型缺水城市,但德州又是不缺河流的城市,全市大中小河流约为1600多条,形成了“五横三纵、千河多库”的水系格局。如何加快推进德州特色现代化水网建设,破解水资源短缺问题,是德州市水利部门的重大课题。
2022年来,德州市持续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完成投资超100亿元,2023年8月,德州市被确定为山东省第一批市级现代化水网示范区。李守学表示,通过加快现代水网建设,力争实现“河河畅通、河库专通、库库连通”,目的就是要把水串起来,把雨洪水蓄起来,把长江水用起来,把黄河水减下来,把地下水替代下来,把防洪能力提上来,把水的综合效益发挥出来。
全国政协委员蒋旭光也高度关注国家水网建设。2023年5月,蒋旭光参与了全国政协关于加快推进国家水网建设专题调研。不仅跟随调研组在江西、甘肃多地进行了深入调研,也在政协有关会议上交流发言,为高质量推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和国家水网规划建设,保障国家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两会上,蒋旭光建议,建立国家水网规划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项目前期工作进展等,科学有序推动各层级水网工程统筹规划、协同建设。
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10年来,我国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效益不断增强,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初步形成了“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全国水利工程供水能力从2012年的7000亿立方米提高至2022年的近9000亿立方米。
系统治理 打造“幸福河湖”
“亲人们,明天见。”3月9日下午,当网红“歌手洋仔”结束在浙江省余杭区径山镇北苕溪泥湾头段竹筏上两个多小时的视频直播时,获得数万人点赞。然而,谁会想到8年前的这里却是“河岸杂草丛生、河道水流不畅”忧人场景。
杭州茗竹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金汶斌回忆道,他当年来到径山镇小古城村创业,流转了北苕溪泥湾头段2800多亩土地发展民宿、露营等产业,但是夏天泛滥的洪水涌上泥湾头河滩露营地,一度让他心中蒙上阴影。
近年来,余杭区以推进径山镇北苕溪“幸福河湖”建设为抓手,坚持水岸同治,划定流域生态强制性保护范围,通过清淤疏浚、引水调度、拆除违建等措施,保持河道行洪畅通,恢复河湖水域岸线生态功能,使径山北苕溪成为余杭区“最美家乡河”的金名片。河畅、岸绿、景美,金汶斌的营地也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戏水、烧烤、露营,“去年我们接待了15万多人,”金汶斌说,公司一年给小古城村分红就达200多万元。
“浙江的河湖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浙江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李锐介绍,浙江省先后开展“五水共治”、河湖库塘清淤、美丽河湖建设、幸福河湖建设,全省累计完成美丽河湖建设726条(个),贯通滨水绿道1万余公里,串联滨水公园、文化节点3390余处,水生态、水环境面貌有了质的提升,百姓对治水的满意度不断增强。
围绕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立足生态系统全局谋划治水,10年来,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全面建立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机制,我国建立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河湖管理保护责任体系,以河长制促“河长治”,逾100万名村级河湖长(含巡河员、护河员)守护河湖“最前哨”,河湖面貌发生历史性改变。
两手发力 水利投入高速增长
驱车在浙江省丽水市山区,崇山峻岭间不时能看见一座座高耸的电力铁塔,丽水市众多小水电站的绿色电力就是通过这一座座铁塔连接的输电线路源源不断地送往各地。
丽水市因水而名,水资源丰富,为发展水力发电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市已开发水电站803座,其中大部分为小水电站,有“中国小水电第一市”之称。但近年来随着小水电早期建设标准不高、生态效益不明显等问题显现,迫切需要绿色转型、智能化改造提升。但资金从何而来?
“2022年底,我们提出‘取水贷’的概念,将水电站取水许可证作为抵押物来贷款,探索破解小水电绿色改造和现代化提升融资困境。”丽水市水利局副局长卓观园介绍,丽水市水利部门和银行积极探索“传统抵押+取水权征信”融资模式,统一核发“取水证”作为质押凭证,对水电站“取水权”核定的年取水量、理论可发电量进行质权登记,金融机构以“取水权”作为质押品发放贷款。
10年来,全国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达到7.5万亿元,是上一个10年的5倍以上,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迈上万亿元大台阶,创历史新高,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巩固夯实安全发展基础贡献了水利力量。
河湖安澜、秀水长清、水美业兴。十年过去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在全国水利系统落地生根,演化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不断上演新时代治水兴水的宏阔画卷。
“新征程上,水利部门将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加快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能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刘伟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