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关注

执万里“绿色”笔 绘山河最美“家”

——全国两会期间各民主党派聚焦美丽中国建设建言综述

本报记者 孙金诚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3月22日   第 08 版)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期间,民盟界小组讨论会会场。 本报记者 田福良 摄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期间,环境资源界小组讨论会现场。 本报记者 齐波 摄

■编者按:

“广大环境资源界委员要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上作出新贡献。”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这样嘱咐。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如何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动绿色发展形成新格局、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进展?怎样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各民主党派中央提交提案或建议,从不同角度为共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建言献策。

健全政策举措 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中国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面对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农工党中央认为,不仅需要系统考虑我国各地区、各领域、各要素、各方面的特征,解决好当前存在的短板弱项问题,更需要落实国家战略目标部署,聚焦区域重大战略,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和美丽中国先行区,进而形成全面系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新局面,科学有序实现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

为此,农工党中央在相关提案中建议,健全政策举措,完善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制度体系,在美丽中国先行区率先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率先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系统修复从单纯面积提升向面积和质量双提升转变,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

生态保护补偿是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生态保护权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初步建成了符合本国国情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但是生态保护补偿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影响因素众多,现有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框架在市场化、多元化和资源总量管理、配置方面还存在一些政策性短板。

农工党中央从顶层设计上提出,探索构建综合性生态保护补偿工作机制。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补偿标准。优化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投向,强化生态保护补偿绩效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强调,要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在政策落地落实上仍然存在不敢开发、盲目开发、过度开发进而引发生态危机的多重风险。”民建中央调研发现,科学引导、加快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刻不容缓。

“建议加快构建科学规范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体系。”民建中央认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特色化开发体系,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要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动形成绿色低碳、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良好社会风尚。要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确保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行稳致远。

聚焦保护修复

勾勒“一江一河”更美图景

长江浩荡万里,黄河九曲奔流。大江大河连山襟海,润泽美丽中国。筑牢长江黄河生态屏障,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发力点。“加强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样指出。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指示精神,相关部门先后出台《关于建立健全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与保护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支持长江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方案》等文件,通过政策和资金引导,鼓励地方早建机制、多建机制。目前已建立多个省际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目前,长江干流湘鄂段、川渝段以及重要支流赤水河等均已建立起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但包含19个省(区、市)的全流域统一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更多参与主体的大中型流域生态补偿格局尚未形成。”民盟中央在相关提案中表示,目前建立的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多采用“新安江模式”,但这一模式未综合考虑流域的不同区间以及不同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不同任务与压力。

“建议共设大基金,在中央有关部门的监督下,遵循共同协商的补偿标准,公平公正分配生态补偿基金。”民盟中央认为,应建立一套生态环境保护评价的指标体系作为评估和判断的标准,遵循“谁破坏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原则,拓宽市场化生态补偿渠道,更好地发挥生态补偿机制对长江大保护的正向激励作用。

水资源短缺是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近年来,沿黄省区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决策部署,相关工作取得显著成绩,逐步实现了流域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的转变。

“黄河流域当前同时面临着生态脆弱、水资源短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等多个突出问题。”民进中央调研发现,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制度保障仍不完善,配套市场机制尚不健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仍有提升空间,公众节水意识尚未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来,节水器具使用率不高,相关工作协同推进仍有待强化。

“黄河流域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民进中央在相关提案中建议,完善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制度保障,加快黄河流域水权交易制度建设。进一步提升流域生产生活节水管理水平,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升居民节水意识。加强黄河流域相关工作协同,统筹推进上游地区水源涵养、中游地区水土保持、下游滩区治理和防洪等工作。

农工党中央认为,由于产业布局不合理,发展质量不高,生态补偿资金分配方案有待进一步完善,相关省区黄河流域人均水指标偏低等,造成黄河上游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水平不高,生态保护任务艰巨,水安全支撑保障能力依然薄弱。

“保护黄河上游的生态环境,在维护流域的生态平衡,减少水土流失、沙尘暴等环境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地区生态安全,保持水源地的水质和水量稳定,保障下游地区的用水需求,维护黄河流域的生态水文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农工党中央建议,立足黄河上游不同地区自然、资源和产业条件,加快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快设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基金,完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设立水源涵养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调整相关省份黄河流域水指标,支持相关水利工程建设,切实保障黄河安澜。

持续强化管理

合力推进林草资源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是国家、民族最大的生存资本,是人类生存的根基。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是基于自然的、最经济的碳中和途径之一,提高森林碳汇能力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民建中央看来,我国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衡,东北、南方地区森林资源较为丰富,西北地区森林资源较少且生态系统较为脆弱,还存在林龄结构不尽合理、中幼林面积过大,森林碳汇交易体系尚需完善、碳汇管理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森林质量和碳汇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建议加强森林碳汇建设,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民建中央认为,应加强森林培育管理的政策支持,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做大森林碳汇增量,增强森林固碳能力。丰富林业碳汇交易途径和模式,为不同类型的森林碳汇入市创造条件,探索“林业碳汇+”综合项目模式,促进生态价值有效实现。强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撑,建立森林碳汇计量监测数据库,提升科技支持碳中和能力水平。建立灵活高效的碳汇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养具有林草碳汇管理能力和现代林业理念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民盟中央调研发现,由于气候变化、超载过牧、草原管理水平落后等因素,我国草原生态系统整体较为脆弱。

“草原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及困难主要集中在法律法规、政策支持和草原治理三个方面。”民盟中央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条款陈旧,亟须进行全面修订完善。政策覆盖范围不足,推动生产发展方面的扶持政策空白,惠民增收的政策还比较缺乏。草原生物灾害预警检测和防治设备陈旧老化,工作条件简陋,监测手段落后,难以准确和全面掌握灾情发生情况。

对此,民盟中央建议,尽快修订草原法,修改完善法条内容,健全完善草原资源调查制度和标准体系;在退化草原治理、草原鼠虫害防治、沙化草地修复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资金及项目支持;加大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技术攻关,建立完善草原监测评价队伍、技术和标准体系。

2024-03-22 本报记者 孙金诚 ——全国两会期间各民主党派聚焦美丽中国建设建言综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9388.html 1 执万里“绿色”笔 绘山河最美“家” 59,38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