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结构转型不应只盯着风电、光伏等,要改变以往简单根据能源品种判断是否是清洁能源的方法,煤基清洁能源也应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发展方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表示。
长久以来,煤炭都是我国能源供给的“主力军”。但近年来,随着对绿色环保的日益重视以及“双碳”目标的提出,社会上出现了片面强调煤炭“污染”“碳排放”,鼓吹“去煤化”和“退出煤炭”的现象。
“虽然国家已多次强调煤炭保供的重要性,但是给煤炭行业造成的悲观预期仍未根本改变。”姜耀东发现,以煤炭资源勘察投入为例,近一二十年来,投入快速减少。2022年勘查投入资金仅相当于2001年的不到2%,以致煤炭资源勘查精度多年未有明显提升。
“这些预期已严重影响了企业对煤炭开发利用的投资,影响了科研机构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攻关的长期投入,影响了科研人员攻关的积极性和耐力。”姜耀东有些忧虑。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是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压舱石’。此外,发展煤基清洁能源也是有其特有优势的。”姜耀东向记者解释说,煤基清洁能源的应用范围广泛。比如,发展煤制油、煤制气等清洁油气产品,是极端条件下保障油气供应的可靠途径。我国煤制氢气技术也较为成熟。目前全国60%左右的氢气由煤制氢而来。即使考虑碳排放因素,在相当长时期内,煤制氢均具有成本优势。
“如果可以将煤炭和煤矿区优势与碳减排、碳利用技术相结合,打造煤基清洁能源基地,推动煤炭一次能源升级为煤基新质能源,可在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同时,大幅度降低碳排放,甚至实现零碳和负碳。”
为此,姜耀东建议,一是改变标准。按照能效不低于多少(即最低限值)、常规污染物和碳排放不高于多少(即最高限值)的原则,科学制定清洁能源的认定标准,并以此统一我国能源相关政策和要求,保障政策的长期连贯性和一致性。
二是提高煤炭资源勘查投入,开展大型整装煤田地质勘探与评价,提高资源勘探精度。
三是大力支撑煤基清洁能源颠覆性技术创新,将煤炭地下气化、地下液化、煤矿区井下碳封存、煤炭与共伴生资源一体化开发等变革性、颠覆性技术方向,纳入国家长期支持范围,给予稳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同时,加快构建煤基清洁能源高端复合人才支撑体系,超前布局人才培养,鼓励传统煤炭院校开设相关学科专业等。
“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在发展新技术、新产业的同时,保留和改造提升现有产业。”姜耀东认为,未来产业融合是趋势。煤炭行业可以与新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进行融合,推动煤炭行业向高端化、多元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能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