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教育在线

你是否见识过这样的“巨婴”?

——认识依赖型人格障碍者

朱银燕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4月03日   第 11 版)

芳芳在大学军训期间多次昏厥引起了老师们的关注。医务人员诊疗后,建议芳芳接受心理咨询。

芳芳告诉老师,她从未离家超过一个星期,这次21天的军训,对于她来说,最大的挑战是近一个月无法回家。军训三四天时,她便出现睡眠困难和进食困难的不适应症状,体力不支导致多次昏厥。

原来,芳芳幼年时,双职工的父母在异地工作,四位祖辈对她百般宠爱,凡事竭尽所能为其操办。小学三年级时,她随父母到省城读书,父母对她有求必应,以弥补小时候没能陪伴身边的缺憾,以致连洗头更衣、出行起居、置办生活用品等所有事情,都得在父母协助下才能完成。高中时,芳芳就因不适应住校引发了心理困扰,最后还是妈妈陪她在外住宿才得以解决。高考时,父母有意让她选择离家远一些的高校,芳芳最终选择了离家2小时车程的另一座城市的学校,每周末可以回家。可当芳芳了解到入学军训是全封闭训练,无法满足她每周回家的需求时就倍受困扰,继而感到无所适从、情绪低落、寝食难安。她也不敢向同学和老师们求助。想让父母帮帮自己吧,可父母希望她能够借此提升自行调适的能力,就没同意她请假。无奈,她只能每天躲在被窝里掩面痛哭。

经多次心理咨询,芳芳逐渐意识到依赖的障碍已严重影响到她的生活学习和个人发展,遂同意尝试在自己的人际社交和自理能力等方面努力调整,通过长期心理治疗来改善。

在这个事例中,芳芳对家人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同龄人,并因此出现了心理障碍,经诊断为“依赖型人格障碍”。按照精神诊断评估标准,依赖型人格障碍以过分依赖为特征,表现为缺乏独立性,感到自己无助、无能和缺乏精力,担心被人遗弃。患者会将自己的需求依附于他人,过分顺从于他人意志、要求和容忍他人安排自己的生活,当亲密关系终结时则有被毁灭和无助的体验,有一种将责任推给他人来对付逆境的倾向。

在亲密关系中,依赖型人格障碍者因极度缺乏独立性和安全感,过分害怕分离,极度自卑会使他们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自我。曾有一位患有依赖型人格障碍的妻子,为了不跟出轨的丈夫离婚,选择接受丈夫将情人接回家、伺候两人生活起居的情况,直至丈夫决定离婚要和情人再婚后情绪失控、精神状态每况愈下,才由家人送至精神专科医院诊治。基于依赖型人格障碍者的行为特征,他们常常无法适应常规的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交基本要求,也因此会习惯性地选择消极逃避和推脱的方式以避免承担责任。

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有一些依赖性,这是个人发展的合理需求。而在典型的依赖型人格障碍个案中,我们经常看到“巨婴”“无底线恋人”“没有你我就活不了”的情况出现。当我们看到某人依赖性过高,严重影响独立发展,危害到个体对环境的适应、人际关系良性发展,出现对自身低能力、低价值感评估、无决策力等障碍性的情况时,就需要思考有没有可能是一个依赖型人格障碍者。

相关学术科普文章中描述具体表现可能有:请求或同意他人为生活中大多数重要事情做决定;将自己的需求附属于所依赖的人,过分顺从他人意志;只要能找到依靠,宁愿放弃自己的志趣;处处委曲求全也不愿意对所依赖的人提出即使是合理的要求;由于过分害怕自己生活不能自理,独处时总感到不舒服,有无助感;陷于担心被依赖的人抛弃的恐惧之中;没有他人的建议和保证时,做出日常决定的能力很有限;感到无依无靠、无能等。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工作,依赖已潜移默化地成了他的日常行为习惯,更是一种无意识的选择。如果患者想单靠自我调整来获得自愈,就需要个人有极高的自我觉察能力,他们需要尽可能多地觉察自己日常生活当中的习惯,并且在自己需要做决定时候,养成自省思考、了解自己的行为思维习惯并记录反思的习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需求,更深入地评价和接纳自己,也可以尝试用冥想、积极暗示和肯定的方式,提升自我认知找回自信。

人格障碍形成的成因复杂,且多起因于儿童早期,接受系统科学的诊疗是调整和改善人格障碍的最佳途径。但在实践中,通过个案研究数据发现,这类人群对于持续性诊疗的接纳度并不高,容易在初期调整有些许改善时便停滞。我们更需要科学地看待人格障碍的影响,严谨地思考提升改善此类困境的方式方法。如果你自己,疑似被此类人格障碍问题困扰着,请勇敢地踏出寻求帮助的第一步,只有这样,才可以启动成长的旅程。而对孩子,则要逐渐放手,让他在生活中独立决策,防止依赖型人格障碍的形成。

(作者单位: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2024-04-03 朱银燕 ——认识依赖型人格障碍者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0010.html 1 你是否见识过这样的“巨婴”? 60,01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