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需要广泛发掘调动多元传播主体,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传播作用,其中,在我看来,来华留学生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和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中的作用就特别值得重视。
就客观条件而言,来华留学生中的学历生数量较多,学历生在华学习时间长,有条件充分接触中国师生及其他社会群体,感知中国国情、社会风尚和民间习俗,体验中华优秀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内涵特征,掌握着丰富的传播资源。从主观意愿来看,有调查发现,吸引国际学生选择来华留学的首要因素是中国的全球影响力。这表明,大多数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和中华文化怀有心向往之的情结,这有利于他们不带偏见地积极学习和体验中华文化,发现并赞赏中华文化的突出特征和精髓,乐于向其本国民众讲述中国好故事,介绍中国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从而实现由中国文化的接受者到传播者的身份转换。
作为文明交流互鉴的使者和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来华留学生有其独特优势和作用。比如在传播内容上,来华留学生创制的作品或发布的信息多聚焦在华亲闻亲见亲历的故事、活动、事件和人物,是个体对日常生活经验的生动表达与感知解读,具有真实性、现实性、丰富性和共享性特点,较之宏大叙事,留学生的微小叙事往往更接地气、更吸引普通民众、更容易实现共情,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中华文化的情感共鸣与理解认同。在传播受众上,来华留学生可以直接面向本国本地区民众传播中华文化,其中,青年是其信息内容的主要接收者,有利于塑造青年一代的友华认知,厚植民意基础,拓宽民心相通的渠道,架设民心相通的桥梁,营造友华挺华的舆论环境,扩大国际朋友圈。在传播方式上,来华留学生使用母语和本民族话语表达方式传播中华文化,使基于自身视角的信息内容更容易理解,亲和力、感染力和互动性更强。他们善用新媒体,利用丰富多彩的音频、视频、文字和图片资源制作各种超文本,信息覆盖面广,传播形式灵活多样,传播速度快,容易形成较强的叙述张力。
由此,来华留学生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中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应该得到重视,并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提升留学生的国际传播效能。一是为留学生提供更多亲身接触中国社会和中华文明的机会,鼓励支持他们通过多种途径深入了解并介绍传播中国的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经济建设、科技创新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据观察,留学生非常喜欢实地考察类的文化或专业实践活动。在实地考察中,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鲜活地、原汁原味地呈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认识远比听介绍、看文字来得真实和深刻。在这种情境下,留学生大多热心将自己的所观所感传到社交平台上,向自己的亲朋诉说,与自己的同胞分享。例如,2022年11月,北京语言大学的北京书院有4名留学生参加了“汉语桥”俱乐部组织的实践活动,到位于北京门头沟斋堂的爨底下村,实地考察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村落。通过亲身探访中国古典建筑瑰宝中的这颗明珠,古老的东方文明在留学生的认知中变得具象可感。有一位留学生一直拿着手机,全程拍摄记录,他说,“这里是传统的中国,我感受到了古老的文明,如果我不把这些风景拍下来,讲解出来发在我的社交媒体上,就没办法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里还有这样一个美丽的、有历史印记的地方。”
二是吸引并加大力度支持留学生选择与中国文化及其传播相关的专业,例如国际中文教育、中医学、汉学和中国学等,鼓励他们深入研修中国问题和中国文化,成长为更有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卓越中文教师、汉学家和中国通。
三是为各国各地区来华留学生搭建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平台。例如,素有“小联合国”之称的北京语言大学,2003年起每年举办世界文化节,深受留学生喜爱。来自各国各地区的数万名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齐聚一堂,使留学生们有机会在这个国际化大平台上展示本国传统音乐、舞蹈、手工艺品等,展现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共同欣赏世界多元文化之美。这类文化交流互鉴活动有利于各国来华留学生加深了解、增进友谊,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更加深刻地领悟我国全球文明倡议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情怀,为其更加主动热情地传播中国文化、中国理念和中国精神注入强大动能。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