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不畏艰难,实现了中国科技实力一次次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作出“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战略抉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极大地激发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中国科技发展的速度令世界瞩目,也引发了美西方国家的不安。
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积极应对。2024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指出,要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于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改革的决心。
建立良好的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有利于调动全体科技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积极性。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在科研评价体系方面要更加注重投入产出的性价比。把争取到多少科研经费作为主要绩效指标,而忽略科研人员的有效产出,实属舍本逐末。不利于引导科研人员静下心来,全心全意做好科研工作。
第二,在激励机制方面,应全面衡量科研人员的贡献。既制定有利于年轻科技人员成长的激励政策,也对在科研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的中老科学家提供足够支持。科学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是靠一两个天才就能突破的时代了,科研积累极为重要,一般科研工作者要到40岁以上才能成熟,达到科研投入产出性价比最高的巅峰。如果国家在投入资源时过于倾向35岁以下的年轻人,而忽略了创造力巅峰的中老年科学工作者群体,无疑是对于科研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第三,尽快完善科研工作分类评价体系。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关注点不同,产出形式差别极大。现在大多数高校和研究所过于重视论文的发表,间接打击了搞应用研究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
第四,国家级科技奖是所有科研工作者追逐的梦想,但现在过于严苛的筛选标准,把获奖人限定在一个很小的特定群体上。例如国家级科技奖需要3名院士推荐,而很多边远地区科研单位连1个推荐人都找不到。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