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如何才能让种粮农民能挣钱?我们研究认为,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要把价格作为挣钱预期、初次分配调节的决定性因素,以调粮价、降成本和控进口为主攻方向,主动保护引导农民种粮挣钱。
防止“米贵伤民”,首先避免“谷贱伤农”。粮食价格受到CPI预警,客观上抑制了粮价上涨,没有下跌预警;种粮收益在农民收入中的占比持续下降,长期忽视种粮市场预期、价格预期会强化“非农化”“非粮化”冲动。建议,建立预防粮价过度下跌机制,清理抑制粮价上涨相关措施,同步实施粮价涨跌调控;进一步强化价格支持措施,完善最低收购价、目标价格等价格保护制度。
构建预警机制,主动协调成本与收益关系。我国种粮成本比粮价涨幅大,挤压了种粮收益空间与政府补贴效用。“非农化”“非粮化”的高收益导致种植粮食的土地机会成本持续升高;能源相关成本占物质和服务费用的比重增加。建议,构建种粮成本收益指数,主动预警农资价格、粮食价格与种粮利润关系;探索发挥大型农资企业直供服务,有效降低燃料、化肥、农药、种子交易费用;推进乡村“农资小铺”“收粮小贩”规模化,为“种粮小农”让出收益空间。
实施管控措施,防止进口激增对大豆产业挤压。粮食进口涉及需求刚性增长、国际价格低于国内价格、WTO严格约束我国进口管控措施与生产补贴等诸多因素。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适度进口的粮食安全战略,降低粮食安全风险,夯实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