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作为协同发展的重要民生服务体系之一,《关于进一步深化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的行动方案》《关于推进京津冀养老政策协同的若干措施》等多项聚焦京津冀地区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的政策发布,为京津冀异地养老服务加分助力。越来越多的银发族也开始接受这一新的养老方式,开启了“跨城养老”生活。
户籍在北京、天津,却在河北养老、生活。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试点,很多老年人选择离开原先的居住地,搬到周边的市县居住养老。据了解,老年人热衷“跨城养老”,一方面是因为性价比更高,另一方面则因为区域一体化发展让异地生活更舒适便捷。
“跨城养老”成京津冀老人“新时尚”
每逢月末或节假日,家住北京的常女士都会和爱人带着孩子,开车来到位于河北省沧州市青县康泰养老护理中心,看望住在这里的父母。2年前,常女士的父母选择离开北京,到不远的沧州开启养老生活。
而此时的养老护理中心里,老人们正围坐在桌前和工作人员一起写字、做手工,春日的阳光映衬着老人们脸上幸福的笑容,一派温馨景象。“身边有这么多‘老伙计’陪着、乐着,感觉挺开心的。”常女士的父亲说,自己和老伴最早是从手机上看到这里的介绍,来实地考察后,感觉周边环境、交通等各项条件都不错。“最关键是详细咨询后,发现价位比北京同级别的养老机构性价比高,所以就立马过来了。”
和常女士父母一样,这里的很多老人都来自周边城市,其中有几十位来自京津,还有部分来自衡水、廊坊及保定等地。“这里居住环境舒适、康养服务周到,我们在这很有家的感觉。”几位在此养老的京津老人说,因为自己住得不错,就纷纷将同事、邻居介绍过来,准备一起在这里安度晚年。
据了解,沧州市青县康泰养老护理中心起步较早,被三地民政部门联合确定为京津冀协同养老服务试点单位。作为一家集养老和医疗为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机构,已吸引京津老人1000余人次入住。同时,在政府布局环京津养老产业举措推动下,青县康泰养老护理中心进一步扩展规模,投资2.6亿元建设康泰养老智慧园,设计床位2500张,构建“养医康教”四位一体的全方位养老服务模式。
近年来,随着京津养老服务项目向河北具备条件的地区延伸布局,河北省已构建了环京6市24县养老核心区;秦皇岛、唐山、石家庄高铁1小时养老服务圈;燕山、太行山、沿海康养休闲产业带的“一区一圈一带”康养产业发展格局。2023年5月,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在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举行环京协同养老项目现场推进会上透露,截至2023年4月底,河北环京协同养老项目共112个,总投资1336亿元。
大城市养老压力下的协同养老新格局
如今,京津冀人口老龄化呈现加深加快趋势,老年人口规模持续增加、比重不断提高催生巨大的养老需求,与养老服务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加强京津冀地区在协同养老领域的探索,不仅是缓解三地养老难题、满足居民高品质养老需求的重要途径,更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践行。
从条件和基础上来看,京津冀三地在资源禀赋、产业布局等方面的互补性为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京津两市集聚的全国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和中高收入老年消费群体,更是具备了发展高端养老服务业的物质基础。
“天津市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达320万,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0.46%。”农工党天津市委会在调研中了解到,在“十四五”期间,天津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超过20%。但随着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加,天津的养老服务将面临重大挑战。
农工党天津市委会调研发现,目前,天津老年群体养老服务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现实困境:如养老服务领域政策不健全,养老服务体系较为滞后,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健全,仍存在保障不完善、有效政策支持不足、服务缺失问题;同时,专业化养老服务人才紧缺,养老人才的输送远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养老专业人才培养成为制约养老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但如果京津冀三地能针对养老资源总量不足、供给失衡、分布不均等突出问题,强化与完善顶层设计,打破制约养老协调发展的制度壁垒,加快养老服务一体化进程,实现养老资源跨区域共建共享与合理配置,未来则能够开辟协同养老发展的新格局。
对此,京津冀三地也在不断努力。河北为了完善京津养老向河北转移配套政策,省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从支持“养办医”、推进“医办养”、规范医养签约、深化与京津合作、加强社区医养、培养医养人才、推动政策落地、强化组织领导等8个方面,提出18条支持措施。截至2023年8月,河北环京津地区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部与养老机构签约,环京津地区397家养老机构全部具有医疗服务功能,环京地区19家医养结合机构全部纳入北京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平台。医保方面,2023年,河北将环京津符合条件的医药机构和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全部纳入定点,开通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截至今年3月,河北环京津24个县(市、区)为京津参保人提供养老就医直接结算服务的定点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已分别达到620家、2169家。
拓展“加分项”,更好满足老年群体养老服务需求
如今,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以及地方政策的落地,京津冀地区养老服务协同发展正不断迈上新台阶。但如何进一步推动和完善顶层设计和政策体系,使三地的养老服务拥有更多“加分项”,吸引更多老人选择“跨城养老”,仍是三地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政协委员们关注的重点。
“完善京津冀养老协同政策体系,畅通三地政策衔接渠道十分关键。”一直关注京津冀协同养老的全国政协委员郭书宏认为,要从强化顶层设计入手,建立健全包括政府规范性文件、职能部门工作方案和行业系统标准的完整政策支撑体系。特别是针对三地养老资源共建共享制定专项政策文件,着眼医疗互认、涉老医保结算、异地养老金领取等领域存在的问题和障碍,研究出台实施细则,完善政策执行效果评估机制。可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民政部门协作协商会议,完善政策衔接沟通机制,协商解决三地涉及行业标准、人才培养、养老保障、医养结合等方面的政策细节差异,加快推进社会保障服务在结构、模式、标准、流程等方面协同。
郭书宏提到,京津冀协同应对老龄化,还要构建起多元养老服务体系,加大区域内养老产业扶持力度。“比如统筹建设特色养老服务片区,高质量建设养老院和新型医养结合、康养结合养老基地,完善养老服务硬件设施如养老机构配备医务室和护理站,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养老扶持政策跟着户籍老人走’的异地养老机制。”郭书宏说,这样才能更好满足老年群体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另外,郭书宏还建议降低民营养老机构准入门槛,简化审批手续和办事流程,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领域,增加养老机构设施建设用地项目投放,协同区域内养老机构、民营企业或社会组织同等享受当地养老机构的各项扶持政策。
长期关注康养发展的河北省政协委员、河北利鑫投资集团董事长宣武兵认为,应树立一批有影响力的本地标杆示范项目和特色品牌。建议从康养产业研究、人才培训、适老化产品研发生产以及落地项目扶持等方面全链条培育康养产业龙头企业,通过加快城市康养综合体建设,为全龄人群打造健康生活场景;通过加大支持康养产业博览馆项目建设,从产业科普、产品展销等方面促进产业成熟化、规模化发展。同时,加强横向联系,充分利用政府主导的活动平台和经贸招商活动,宣传推介河北康养产业优势和发展机遇,发掘京津冀地区康养产业合作机会。
在河北省政协委员、省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武云秀看来,三地携手打造养老服务现代化建设区域协同先行区、示范区,要结合三地产业优势和群众需求统筹规划三地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实现三地养老服务及周边产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同时,搭建信息对接平台,促进区域内养老供需信息有效衔接,及时更新养老服务机构基本情况、优势特色、服务内容、联系方式及征信信息等,加强区域内优质养老机构宣传推介,让有意愿的老人选择入住适合自己的养老服务机构。
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人才培养是关键,对于京津冀协同养老来说也不例外。农工党天津市委会建议,完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制定三地养老人才队伍培养计划。针对不同养老需求,规范从业人员考核评价标准,加强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升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建立公立医疗机构与医养结合机构在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机制,对医养结合机构的人才培养培训给予支持。健全老年服务人才职业体系,建立与其匹配的晋升及薪酬体系,依托政府有关信息系统、社区网络信息平台等及时发布老年人服务需求供给信息。鼓励专业人员结对提供养老服务,提高服务收益,保障养老人才队伍稳定性。
郭书宏也认为,应发挥京津两地公共教育服务和人力资源服务两大优势,依托现有中高职院校相关学科增设涉老专业,与养老机构、企业和医院建立校企联合、校院联合培养模式,委托培训、合作培养具有企业管理知识、专业医疗和基本护理常识的养老领域专业管理型人才和服务型技能劳动力。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合格颁发三地互认的合格证,建立京津冀养老人才跨区域交流常态化机制,定期开展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异地挂职、技能大赛等交流活动。探索设立区域养老服务人才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建立完善护理员评定制度和激励制度,提高护理行业的职业认可度和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