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参加两会归来后,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积极参加宣讲,认真传达全国两会精神。在一次次宣讲和再学习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牢记为民初心,勇担文化使命。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前身是1938年在延安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立的第一个红色戏曲团体。早在延安时期的陕甘宁民众剧团团歌就唱响了我们的初心和使命:“你从哪达来,我从群众中来。你又要往哪达去,我要到群众中去。”多年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始终弘扬延安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赓续中华文脉,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演出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戏曲精品。近年来,戏曲研究院陆续推出碗碗腔现代剧《骄杨之恋》,秦腔现代剧《楷模村》《生命的绿洲》,秦腔历史剧《姚启圣》,秦腔神话剧《西游记》系列等新创剧目。与此同时,不断加大优秀经典传统剧目的挖掘力度,进一步深化剧目传承积累。坚持实施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西安天天有秦腔”文化品牌,为群众多演戏、演好戏,以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供给,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人才是打造戏曲精品与优质文化服务的核心力量。记得我们的第一任院长、人民艺术家马健翎有句名言:“后锅没水了,前锅就会干。”形象生动而富有哲理地道出了培养人才的紧迫性、重要性。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历来重视人才培养,目前,对于现有中青年艺术人才,一方面持续输送业务骨干到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高等专业院校进修,以提升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国家级、省级参演参赛活动及各类项目支持,为他们搭建成长平台,提供展示机会。
在艺术创作中,我们建立了剧目A、B组制度,凡是新创剧目均设置A、B甚至C组演员,共同排练演出,相互观摩学习,在剧目实践中锻炼队伍。同时,通过实施“薪火相传·名家传艺”工程,组织院老艺术家、梅花奖演员、各专业高级技术人才开展名家示范、收徒传艺活动,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多措并举下,剧院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先后有10余人分别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表演艺术传承英才”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剧院成功探索出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一条长长的人才链条。自建院以来,以十年为一期,面向西北五省区招收学员,组建演员培训班进行“坐科”教育,设立文化课和业务课,进行正规的系统的学习。至今已培养2000余名各类戏曲艺术专门人才,形成了戏曲艺术继承、创新与发展的人才群。目前,我们的第十一期学员训练班与省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开办中职戏曲表演专业委培班,同时,还积极推动筹设西安戏剧学院工作,为陕西戏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未雨绸缪,夯实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风格,体现中国精神的艺术形式。以典型的中国艺术讲述中国故事,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能起到独特的作用,成为深化交流、展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这些年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多次受邀赴国外演出,足迹遍及亚洲、欧洲、北美、非洲等地区;同时,也接待了不少国外艺术家,相互交流、借鉴、学习,受益匪浅。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国际视野,寻求更多中国戏曲走出去的路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在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注重共情传播,以情动人、以艺通心,让更多外国友人通过既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兼具传播属性的精品戏曲艺术了解中华文化,进而提高戏曲艺术的海外观众认同度和海外影响力,为世界戏剧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