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个优良传统,鲜明揭示了“文”与“道”的关系,用今天的话解释,“道”就是客观事物的规律,而“圣人”则是客观事物的体现者。“文”被称为“贯道之器”,是文人书写的文章内容,心得体会。要让自己的文章承担弘道的责任,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
所以,在“文以载道”提出之前,先有一个“文以明道”的要求。明道,就是要判断自己坚守的“道”是否正确。不少人错把他乡认故乡,自以为选择的道路遵循了自然,其实背离了圣贤的追求。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明道之人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声音。文化人首在明道,然后才可以载道。如果不明道,而又想通过载道来引导世人,则可能与时代南辕北辙,与世情格格不入。尽管古人说“天不变,道亦不变”,究诸事实,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经历了很多王朝,很多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世袭制到选举制,从奴隶制到庶民制,从周制到秦制。我们看到的历史就像一个万花筒。每一个王朝对于前朝都是扬弃多于吸纳,否定多于肯定。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否定不是一个贬义词,否定就是“破”,就是创新。不破不立,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后世被追奉为圣贤的人物,他们散落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生存环境中,都是很孤独的。但他们的内心都保留了一颗炽烈的火种。他们耐心地观察自己所处的时代,探索这个时代需要的精神,从而找出前进的方向。他们人格的力量,往往成为时代的楷模。他们志在寻求所处的时代如何行稳致远。在当时,他可能不被理解而陷入孤独,但打破时空,他们就会有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古人讲的薪火传承,就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易经》上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应该是中国文人的第二个传统。两情相悦者是为知己,肝胆相交者是为挚友;同声相应者是为文友,同气相求者是为道友。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凝聚共识,和衷共济,画出最大同心圆,一起明道,一起载道,应该成为我们文化人的自觉追求。
需要说明的是,以文会友不是放弃原则迎合他人,也不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而是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做一个坚持风骨精神的道中人。有的人虽然暂时不在“道”中,但只要他渴望理解这个时代,愿意为社会进步作出努力,就应该与他携手同行。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