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科研成果,从高校实验室走出来,到生产应用中反复打磨,再流入市场,需要多长时间?按照传统的科研成果转化流程,往往需要一年甚至数年之久,而在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高新区,仅需要2个月。这得益于高新片区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展的“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而这也与合肥市政协的持续助力紧密相连。
2020年9月24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牌子”领回来了,如何助推“施工图”变成“实景图”,种好自贸区这片改革开放“试验田”?合肥市政协立马行动起来,将“加快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建设”作为2021年度重点协商议题。
在3个月的时间里,深入合肥经开、高新和蜀山三个片区,实地走访产业园区、科创企业、科研院所46家,召开座谈会18场,同时函调学习上海、深圳等地经验做法,精准“把脉”、对症“开方”,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制度创新集成、推动区块联动协作、促进产业融合集聚、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提出13条具体建议,得到政府有关部门重视办理。在委员建议基础上,自贸区相继探索推出国有新型研发机构企业化运营改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等一大批制度创新成果,以制度之“变”触发创新之“变”。
2022年,合肥市政协步履不停,聚焦内陆开放通道建设,围绕“推进合肥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高质量建设发展”开展专题协商。会上,“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体系,创新实施‘一单制’服务”“探索‘海铁空’联运、中欧卡航专线‘门到门’物流服务等创新模式,共建共享新亚欧联运通道”“完善特殊监管区域和功能性口岸布局,提升通关便利化、投资自由化等软硬件建设水平”等一批真知灼见,得到参会的合肥市政府领导连连点赞。
截至2023年底,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探索形成了140余项首创性、引领性的制度创新成果,其中98项在全省复制推广,19项全国首创,7项在全国复制推广,6项入选《2023年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
“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是合肥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合肥市政协主席韩冰表示,市政协将持续助推、绵绵用力,重点在制度创新、产业引领、政策试点等方面建言献策、集智聚力,助力合肥深入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加快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