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国是·乡村振兴

浙江青田:农遗保护从这里出发

闵庆文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5月14日   第 09 版)

开栏的话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农业文化遗产,其中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就有22项,数量位居各国之首。这不仅源于我国悠久的农业历史,所创造的璀璨农耕文明影响着世界,更是因为这些凝聚着无数先人智慧的结晶,至今仍在福泽后代。今天,不论是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建设生态文明,还是助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仍然需要从中汲取“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和而不同”的生态哲学和“顺应天时、动态循环、多样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我们希望通过《农遗之光》专栏的开设,让更多人认识那份跨越时空的农业文明之美,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并对当下做好“三农”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时间回到2005年6月,集生产、生态与生活于一体,蕴含生态智慧和文化内涵的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成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第一个正式授牌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项目。获悉这一消息后,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专门作出批示,要求“关注此唯一入选世界农业遗产项目,勿使其失传”。

据农业考古和农业历史研究领域的学者分析,我国稻田养鱼至少有2000年的历史,并一直作为典型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延续至今。而位于浙南山区的青田县则有所不同,因为这里不仅延续了传统的稻田养鱼生产方式,而且形成了符合生态学原理的稻鱼共生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人地和谐生态文化;不仅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而且保护了生态环境、传承了乡村文化。

青田县因山多地少,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也因此,当地人更加重视弥足珍贵的耕地,并尽可能让它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种类更为丰富的农产品。种稻养鱼,一田两用、一水两用、稻鱼双收,是当地人的智慧选择。经过先民一代代地驯化,稻田里养殖的瓯江彩鲤已经进化成青田田鱼这一当地独有的品系。2014年,青田田鱼被列入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名录,并核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稻鱼共生提高了稻米产量和质量。据研究,在同样的技术水平和投入水平下,稻花肥鱼、鱼粪肥田,使得稻鱼共生系统一般可使稻米产量提高5%-15%。稻为鱼遮荫,鱼为稻吞食害虫,这种生物之间的互利作用,减少了稻田病虫草害的发生,从而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2019年,青田稻鱼米获评“中国好稻米”称号。稻鱼生态米、田鱼等产品市场价格稳步提升,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基本实现了“千斤稻、百斤鱼、万元钱”的目标。

村民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凡是有水的地方,都养殖田鱼,“有塘就有水,有水则有鱼,田鱼当家禽”,人—水—稻—鱼的景观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1999年龙现村被原农业部授予“中国田鱼村”称号,2018年青田县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田鱼之乡”称号。

与此同时,稻鱼共生孕育了丰富的乡村文化。如,鱼灯就是由稻田养鱼而孕育出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式,其仿田鱼形象制作而成,造型美观,色泽鲜艳。每逢重大节日进行的鱼灯舞表演,遍及青田城乡。在青田,村里人有女儿出嫁,必有田鱼(鱼种)作嫁妆,在寄托美好祝愿的同时,实现了鱼种的传播与繁育。以米和鱼为食材的田鱼捞饭、田鱼干炒粉干等特色美食,成为每一位在海外创业的侨乡儿女最难忘记的“乡愁”。

如今,青田稻鱼文化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2008年,青田鱼灯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还先后在国庆50周年文艺演出及国庆游园活动、米兰世界博览会中国馆日等重大活动演出。

借助农业文化遗产的品牌效应,青田县在继承传统上下功夫,在拓展功能上下功夫,在创新发展上下功夫,青田的稻鱼产业稳步发展,农业、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入选“2020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一些归国华侨、科技人才、乡贤能人,积极投身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稻鱼产业发展,归国华侨金岳品获“亚洲模范农民”荣誉、徐冠洪获“大国农匠”称号。

今天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已经成为国内外最为引人瞩目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示范点。2016年6月,时任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总干事格拉齐亚诺先生来青田考察时评价:“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合理整合利用资源,协同增效,树立了全球典范。”

“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历经近20年的保护与发展探索,青田走出了一条农业文化遗产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子,成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成功探路者和引领者,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提供了“青田模式”。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2024-05-14 闵庆文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1731.html 1 浙江青田:农遗保护从这里出发 61,73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