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民生·教育

怀揣“医生”梦想 成为“思政工作者”

——对话高校青年辅导员吕卓玲

本报记者 朱英杰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5月14日   第 10 版)

吕卓玲,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专职辅导员。

曾获得东北师范大学十佳优秀辅导员、吉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课三等奖、东北师范大学“郑德荣式好老师”等荣誉。图片中吕卓玲正面向师生分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案例与个人感悟。

小时候我的职业梦想是做一名医生,治病救人。读大学后,我发现有时候思政教师、辅导员就是在做“治病救人”的工作。

——吕卓玲

(一)

2021年,在东北师范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的吕卓玲正式入职本校,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高校思政工作者——辅导员。其实,在攻读硕士学位前,吕卓玲也曾通过行政工作保研的形式,在校内担任过两年的兼职辅导员。

正式踏入高校思政教师的队伍,吕卓玲的内心分外激动又十分憧憬。

她说,当年得知自己可以真正成为一名专职辅导员的消息时,感觉特别兴奋。“我带着充沛的职业理想,激情满满地想全心全意地做好这份育人工作。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多年的学生干部及兼职辅导员的工作经历,让我很喜欢这个职业。另一方面,小时候我的职业梦想是做一名医生,治病救人。读大学后,我发现有时候思政教师、辅导员就是在做‘治病救人’的工作。在内心深处,我认为自己的职业是伟大的。”

(二)

回忆起自己多年的辅导员经历,吕卓玲表示自己也曾有过迷茫与困顿,但更觉温暖、更深感重任在肩。

“很荣幸的是,几年间,‘治病救人’的事儿我确实也算是做了几件。”思绪拨转到八年前,那时的吕卓玲还是一名新手辅导员。“当时,经过长期的观察,我发现有一名学生不愿参加任何活动,对待生活的态度也不积极。对此,我有些焦急,便主动鼓励他要积极生活。未料想到,我的主动引导却引发了该学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他在微信上直接留言给我说:‘请您把嘴闭上’,甚至还表达出了其他不尊重的语言。实话说,那时我特别的伤心,也有些茫然,不知该如何是好。”

“当时你放弃了吗?”记者问。

“虽然感觉特别委屈,但我想这正是我应该做的。是考验,但更是我的责任。”带着这股韧劲,吕卓玲选择直面挑战。“在那之后,我仍然伺机为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例如,我发现他很愿意开展科研活动,就主动为他推荐合适的导师,以对他撰写并顺利发表论文进行指导。”

付出总有回报。在吕卓玲的坚持下,该学生不但树立了自己的科研理想,个性也发生了改变。“让我备受鼓舞的是,后来,他和我的关系变得缓和了。同时,也会更有礼貌地对待自己身边的老师和同学们了。”

(三)

自己虽还是青年,但吕卓玲也在一个个生动的育人实践中,悉心托举着其他青年的健康成长。

“记得我的一位学生曾面临严重的心理疾病困扰,曾无奈短暂休学。我便找寻各种机会对他进行关心引导。为了帮助他建立一个安全、舒适的心理成长环境,我也会主动与他的家长进行长期、稳定的联系,以极力做好全员育人的保障工作。同样让我特别有成就感的是,后来这个学生顺利地返回学校,并在学业中获得了优秀的成绩。”吕卓玲面露笑意,难抑自豪之情。

帮迷路的学生找到路,帮找到路的学生坚定地走下去。吕卓玲不仅要做挽救、改善的工作,更是要带领学生们寻求自我突破、成就明天美好的新路子。

“思政教育工作涉及到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例如在职业规划这项工作上,就特别需要我们基于学生的特点、时代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科学、耐心的引导。”吕卓玲表示,当前很多学生虽知识、能力突出,但却面临目标方向感不强、无法理性对待职业生涯的困扰。

“方向明确,才会有更坚定的奋斗精神及更务实的奋斗实践。”因此,吕卓玲开始尝试运用每学期必须完成的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谈心谈话的工作契机,与学生倾心交流,帮助他们理性地认识自己,了解社会职业。“我会着力实现‘因材施教’,很多学生也从中获益,找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身在其中的我更备受激励。”

(四)

打开吕卓玲的个人社交账号,一段文字映入眼帘:“一名喜欢和学生互动的辅导员。希望在平凡的岗位上,能做出新时代育人的新成效。”

吕卓玲说,这段文字是对自己敢于突破、敢于创造的勉励。作为一名青年思政工作者,她会在常态化的日常工作完成后,细心地经营着自己的多媒体平台,以易于被青年学生接纳的方式,传递知识、价值与经验。“我会在个人的新媒体账号上发布各种关于心理健康、职业选择、树立人生理想等主题的短视频。”

“刚入职之初,我就期待自己能在工作模式上有所创新,便创建了自己的新媒体账号。基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可能会面临的各种困扰,尝试用一种轻松的方式进行引导。后来发现这样的形式广受关注,从我的学生到其他年级、其他学院的学生,再到学生家长都开始关注并支持我的短视频创作。”吕卓玲表示,正是在这样的尝试中,促使自己对思政教育的“全员参与”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这也是作为青年思政教师的吕卓玲必须学习并开展的一项任务。

2022年,她以《书写平视世界的青春宣言》为题录制思政微课,获第六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微课优秀奖、吉林省一等奖。以学促教,以教促学。吕卓玲说,通过这样的活动,她也更具象化地体会到了思政课的价值。“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每一位中国青年该做的。而我作为一名高校外语学院的思政辅导员,更是有责任有义务,用一些现代化生动的方式,让更多的青年体会到中国的好故事,并将他们传承下去、传播出去。”

(五)

从茫然到憧憬、从委屈到自豪、从陌生到熟悉……做思政辅导员的几年时光中,吕卓玲收获了很多。但在采访中,她一次又一次地向记者说,“我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在疫情防控阶段,我的很多工作开展都遇到了困难,一时间我就特别急切地想深入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将面临的现实问题归类分析,系统总结。”

“面对学业压力、生活环境适应、择业就业等现实问题,许多学生都会多多少少面临一些心理困扰,促使我抓紧时间弥补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方面的知识。”

“我还特别需要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在工作中,我慢慢发现马列主义等哲学理论对引领青年一代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大有裨益的。而我作为青年思政教师,更要对其学深悟透。”

吕卓玲向记者表示,其实同事们大多和自己有着共同的感受。“很多兼职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在参与思政教育工作后,都会感慨地说‘原来思想政治教育这么重要’‘原来要想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有那么多学问’。”

“现阶段,我更切实地体会到了什么叫‘本领恐慌’。”对此,吕卓玲期待可以获得更多参与高质量培训学习的机会。“很多对思政教师的培训活动名额,分配到学校后都变得十分‘紧俏’,希望未来会有更多的机会。”

与此同时,吕卓玲个人还在积极筹备着获取更系统的专业学习机会。“我也在为攻读教育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做着准备。希望自己能够不负使命,以更专业的水平、更严肃的态度对待我的事业、对待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2024-05-14 本报记者 朱英杰 ——对话高校青年辅导员吕卓玲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1734.html 1 怀揣“医生”梦想 成为“思政工作者” 61,73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