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采访准备时,我找到了1991年马萧林在《中原文物》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架起博物馆学与心理学的桥梁——博物馆心理学之管见》,其中提到观众对博物馆的重要性。
那时,马萧林还在读大学,他没想到自己有机会在博物馆工作,把多年前的理论付诸实践。
最初,他想留校工作。
本科毕业时,他已经发表了两篇论文,导师也很看好他的科研天赋,但本科学历还是稍显不足。研究生毕业时,留校的报批手续又出了点状况,6月中旬即将毕业时,他才得知自己的名字没有被报上去。待到流程重新走完,他已经接受了研究所的工作。
以海归博士的身份回国时,也有几所高校向他抛出橄榄枝。这次,他拒绝了。
如果说前两次与高校“擦肩而过”,是打乱了马萧林人生计划的意外,那么第三次,则是马萧林笃定的选择,他想要为河南文物事业发展尽绵薄之力。
兜兜转转二十几年后,他最终将博物馆事业作为职业归宿。趁着“博物馆热”的东风,他会继续笃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