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时事观察

从小教室走向大天地的思政课

解艳华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5月18日   第 04 版)

近日,正当本报改版工作进入火热阶段时,记者接到北京某中学一名思政课教师的电话,咨询如何订阅本报。这位老师是北京市海淀区模拟政协指导老师,她希望通过订阅本报了解更多在政协开展协商活动的具体情况,进而把相关内容带入思政课堂。

没想到,除了宣传报道政协工作,本报还肩负着这样“特殊”的使命和任务!这也促使我对思政课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如何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从一名长期从事教育领域报道的记者角度观察,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很重要,学会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同样重要。

从记者的报道实践看,近些年大中小学思政课开展得越来越有味道,并呈现几个特色。

一是从小课堂走向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当前,各地大中小学除了打造精品思政课堂,还相继推出“行走的思政课”等形式,用好各类教育资源推动思政课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比如,在人民政协网“理响中国·讲好‘中国式商量’故事”网络主题采访活动中,吸引了一批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参与其中。他们了解到包头市连续三届政协,通过提交提案等方式,推动保护了赛罕塔拉万亩城中草原。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表示,通过现场调研,深刻感受到了协商民主在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优势。这些都是书本上无法体验到的真实感受。

二是从课堂育人走向社会育人。“大思政课”需要开门办课,正如前文所述的思政老师,希望借助本报联系政协委员密切的优势,搭建更大思政平台,共同打造孩子们的校外思政课。除此之外,很多社会组织,也成为学校思政课的延展地。如作为传承中华文明重要载体的各地博物馆,业已成为青少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堂。随着博物馆日的到来,一些博物馆陆续推出场景叙事、沉浸式体验项目,吸引年轻人来此开眼界、长知识,在润物细无声中了解历史、走近中华传统文明。

三是从小天地走向大融合。据记者了解,思政课不仅突破了时空局限,而且开始打破行业、部门界限,开启融合打造大思政课的节奏。近年来,北京市广泛开展“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音乐厅里的思政课”“行走在中国大地上的思政实践课”等一批“思政课+”鲜活生动课堂,不仅有教育部门,还有文物局、文旅单位共同参与,实现了开办大思政课的社会大融合,打造出一批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立德树人“金课”,受益范围达到上百万人。

当然,要上好“大思政课”,离不开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在新时代,一定要有宽阔的视野,了解并掌握先进的技术,如此才能融合各方资源,打造出丰富的思政课程内容。

作为媒体人,我们也真心期待,加入大思政课队伍当中,持续推进“大思政课”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走出国门,为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2024-05-18 解艳华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1965.html 1 从小教室走向大天地的思政课 61,96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