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9日,是第14个“中国旅游日”。自2011年正式设立“中国旅游日”以来,中国旅游业态、国人的旅游心态等发生了哪些变化?对此,记者采访了多位政协委员专家,听他们讲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中国旅游日”的背后
重庆市本月推出123项文旅活动,233项惠民优惠措施。
浙江全省各地在“中国旅游日”当天开展100余场文旅活动。
河北省推出300余条旅游惠民措施,策划举办600余项主题活动。
……
进入5月,便是“中国旅游日”月,此时,各地文旅竞相上场,同台邀约八方来客。
旅游日的设立不仅是旅游业的大事,也是与全民利益息息相关的大事。“中国旅游日”倡议发起人、浙江省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执行会长麻绍勤感慨道:“2011年设立‘中国旅游日’,意味着我国和日本、韩国、瑞士等国家一样,有了自己的旅游宣传日和活动日,这本身就是文化自信!”麻绍勤表示,设立“中国旅游日”说明我国更加重视发挥旅游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其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作出的新贡献。
当前,“中国旅游日”已经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展示窗口,推动着文旅产业的跨界融合。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孙若风表示,在广度上,不仅形成了文旅、文体、康旅及相关产业的多元化融合态势,还融入了千行百业,文旅已经实现了社会化,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产业,而是与社会各个方面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在深度上,文旅融合带来了体制机制的改革,优化了产业结构。“以演艺行业为例,在旅游景区推出实景演出,不仅丰富了旅游内容,也为文化艺术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旅游日’在旅游业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第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主任王济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在王济光看来,“中国旅游日”的设立有效促进了国内旅游业的繁荣发展。“随着旅游日的到来,各地纷纷举办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参观游览,带动旅游消费增长,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此外,旅游日活动有效推广了中国旅游和文化形象。“这些活动,能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旅游资源和文化特色,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旅游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中国文化自信的回归
近年来,国内旅游势头旺盛,也带火了一个又一个城市。前有“进淄赶烤”的淄博、后有冬季顶流“尔滨”、今有一碗麻辣烫带火的天水……在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媛媛看来,国内蓬勃旺盛的文旅发展态势,彰显的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回归。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旅游需求不断增加,游客在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中,潜移默化地打下了文化自信的基础,社会大众对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的认知不断加深,由此滋生出强烈的民族自信和情感认同。”郭媛媛说。
这两年,从汉服,到盲盒,再到唐诗,国潮IP场景越来越受到年轻人欢迎,陕西、河南、四川等多个旅游目的地及国潮IP景区备受热捧。
与此同时,乡村文化所蕴藏的丰富瑰宝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今年的“五一”假期,很多游客不再向国外、国内大城市跑,纷纷涌向县城及周边的乡村地区,感受乡村的独特魅力。在孙若风看来,这些乡村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老百姓普遍情怀的集中体现。
“网红”如何变“长红”
随着国内旅游呈现井喷势头,带火一个个景点、一座座城的同时,一些旅游乱象也层出不穷。“最大的表现是过度开发旅游资源。”王济光表示,一些地方为了吸引游客,过度追求旅游经济效益,对自然和文化资源过度开发,导致资源破坏和环境恶化,不仅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损害了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和声誉。同时,旅游市场竞争激烈。“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和产品涌入市场,价格战、服务质量不稳定等问题频出。一些地方在旅游管理和监管方面存在漏洞和不足,旅游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王济光介绍。
如何有效遏制这些乱象,让网红城市、网红景点由“网红”变“长红”?
在王济光看来,要借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旅游行业的发展赋能。一是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旅游业服务升级和个性化体验。二是加强旅游业智能化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和质量。三是注重跨界合作和创新发展,促进旅游业与关联行业深度融合。
郭媛媛则建议,各地在对历史和文化资源的发掘过程中,要注重三精,即“精准、精彩、精致”。精准,即精准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精彩,即盘活所有要素资源,在呈现内容和形式上更加出彩;精致,即注重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品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在孙若风看来,数字时代的流量绝非如过眼云烟般转瞬即逝,可以把“网红城市”的短期热度转化为长期城市品牌。对此,孙若风建议,要持续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不断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时,要持续挖掘城市特色,打造城市形象。
“立足本地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创新能力,是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道。”孙若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