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今年4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调研时强调,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重庆、四川两地要紧密合作,不断提升发展能级,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携手迈向第五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向纵深推进,如何更好地助力两地唱好“双城记”、下好“一盘棋”,成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持续聚焦和履职发力的议题。
“关起巫山峡,巴蜀是一家”。山水相依,人文相亲,重庆与成都一衣带水,有着难分难舍的双城情缘。但让重庆和成都真正“走近走亲”的,还要从4年前党中央部署的一件大事说起。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之后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巴蜀大地动力强劲。2021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是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列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
▶▶▶ 成渝四年“蝶变”
携手前进,奋勇同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4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逐渐成为我国近年区域发展的一大亮点。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正逐步走向世界级城市群。
“从成都到重庆,最快的高铁只需1个小时,假如上午9点要在重庆开会,早上7:30从成都出发,乘坐高铁就可以按时赶到。”近年来,成渝两地在共融共通上的快节奏,让生活在成都的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会长蓝逢辉有着切身感受:“一到周末,成渝两地直达高铁一定是满票,需要预定才行,越来越多的人借助高铁的便利性开启了‘双城新生活’。”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川渝两地便捷生活再“升级”:在交通通信、就业社保、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领域持续推出便捷行动,推动川渝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让“两城”似“一城”。
除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外,蓝逢辉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的成绩还体现在方方面面——“公共服务实现了一网通办,跨省办税缴费让企业尽享便利,日益增多的人文交流拉近了两地人民的感情,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共赢发展也让地区经济活跃度得到进一步释放。”
“站在民营企业的角度来看,这些年成渝地区融合和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有目共睹。”蓝逢辉介绍,在四川和重庆的企业合作中,特别是四川的内江、泸州、宜宾与重庆的永川、荣昌、大足等地的企业间协作融合相对较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流合作,二是共同项目的建设。随着成渝两地物流通道的持续畅通,合作企业实现了资源共享和成本分摊,不仅提升了企业利润,也促进了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历史的长河中,4年只是一瞬。但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而言,几年的时光见证了两地全面提速的全过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新时代大开发的区域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新样本。
“数据显示,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万亿元,在2021年突破7万亿后,用2年时间再上一个万亿台阶。”另一边,生活在重庆的重庆市政协副主席、台盟重庆市委会主委王昱对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快节奏有着同样深刻感受。
“成渝地区拥有两座人口规模超过2000万的超大城市,占西部总人口的一半,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独特优势。双城经济圈是国家战略大后方,在拓宽我国经济回旋空间、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王昱说。
▶▶▶ 跃升犹存“短板”
从2023年经济运行上看,两省市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范围的区域,2023年经济总量突破8万亿元,占全国比重持续提升,再度迈上新台阶。但作为被寄予厚望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之路并非毫无挑战。
王昱认为,“目前,成渝地区联动共建战略大后方仍存在一些短板:一是经济体量‘块头’不够大,与长三角、京津冀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二是产业支撑能力不足,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成渝地区仅3个,传统产业占比较高;三是科技创新策源的集聚能力有待提升;四是仍需提高对外开放格局,突破大通道建设面临的‘瓶颈’。”
此外,记者采访中也了解到,当前影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短板,还有诸如交通互联不畅、产业合作协同不够、人才流动不畅、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等。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由于地理位置相隔较远,目前交通互联不畅是一个制约其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王昱认为,尽管有高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通道连接,但由于距离和线路相对不畅,交通运输效率较低,极大限制了两地之间的人员和货物流动,也影响了双城经济圈的整体运作效率。再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地区在产业上存在着相互之间竞争性较强现象,产业合作协同不够等问题。由此导致两地在某些领域拥有重叠产业结构,这让经济圈内的产业间出现一定的竞争性,同时也造成了资源和能力分散,影响了整体的协同发展。
“部分地方政府、部门间的利益关系如何平衡协调,尤其是在地方财政和税收以及地方发展规划方面,始终交织在双城经济圈发展建设过程中。”蓝逢辉在调研中发现,这种利益冲突直接导致了某些领域的无序竞争和产业链的重复建设等问题。“为实现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各地需明确自身定位,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这背后需要双城经济圈有强大的顶层设计和决策机制支撑,以确保资源配置决策高效。”
▶▶▶ 需顶层设计“破壁”
“改革需要勇气,更需要一股子闯劲。”王昱举例建议,可推动与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建立集装箱调拨共享体系,联动联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形成成渝科技走廊,支持打造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共建西部科学城等。他建议,要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推进通道建设和创新突破为抓手,加快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升综合立体交通内联外畅水平,让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潜力充分发挥。
对此,蓝逢辉也表示,想要下好“川渝一盘棋”,须做好顶层规划。以点带面,是蓝逢辉对推动双城经济圈未来建设之路的畅想。“建议在川南渝西省际毗邻地区设置一体化示范区与先行启动区,进一步将泸州、永川、江津两省毗邻地区升级成为成渝地区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先行示范区。在先行区探索政策试点与方式创新,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蓝逢辉表示,此举旨在探索创新跨行政区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明确划定示范区、启动区和协调区的范围,建立起规划‘一张图’平台,实现‘一子落’,区域工作‘满盘活’,有助于共同唱好属于新时代的西部‘双城记’。”蓝逢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