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深感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加速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势不可挡,但面临的挑战威胁日趋激烈,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政课建设创新发展。一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二是一体化设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统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推进。三是要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讲好中国故事,以鲜活的实践凝聚人心,传播正能量。四是萃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理论讲深讲透讲活,增强感染力、吸引力。教育工作者要强化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忧患意识,努力提升政治能力和教育水平。
与此同时,立足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格局与高度应进一步提升。一方面,要建立国际国内大格局意识。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纷繁复杂,中国外部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已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也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思政课的建设,要建立大格局,紧跟新形势,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加强理论创新、强化实践引领。另一方面,建设思政课要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党的二十大,开启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需要培育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教育的历史责任,也是思政课的重要使命。要激励青年人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全国政协委员,史家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洪伟:
“大思政”何以为“大”,其底层逻辑是为了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学习与志向的关系,他引用“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为学须先立志”这些古语,勉励广大青少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思政课是“人生大课”,不是书本里的“小学问”,而是指引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大学问”。我们经常说“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如何正确理解这句话?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新思想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一种认识世界的思维与方法。如要引导学生养成辩证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极端、机械、非黑即白地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我们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要不断拓宽思政教育的格局。于一所学校而言,要突破育人边界,融通党团队政治育人链条,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大场域中,实现思政课、德育工作、少先队活动、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同时,要尝试打通学段与校际壁垒,与高校及其他中小学共建思政一体化课程研究基地,提升“大思政课”质量,开拓“大思政课”新格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加快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要以问题为导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统筹:第一,统筹师资队伍建设。落实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一体化,师资队伍是基础,更是关键。首先要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入手,统筹不同师资培养机构加强协作协同,从而强化大中小学不同阶段思想政治课教师一体化共识,解决好目标分层、内容分工后的衔接、协同问题。同时应统筹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师之间的协作,支持以虚拟教研室等形式实行联合备课制度,并加强不同层次学校、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工作交流与学术合作,打造区域思想政治课教师协作共同体。第二,统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资源建设。地方党委和政府在充分挖掘可用的本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社会实践资源基础上,统筹规划、安排大中小学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在社会资源利用中的分层目标设计与内容衔接,提高社会实践资源在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中的整合作用。第三,统筹家校思想教育功能建设。必须充分认识到家庭在德育方面的重要而特殊的作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相关要求,建立家校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沟通机制,发挥家庭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体系的建设性功能,形成家校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格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
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思政课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不断取得新成效。
第一,要筑牢思政课之基,推动内涵式发展。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要系统谋划、精准施策,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思政课建设的各个环节。首先,要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及时更新思政课程内容,确保思政课能够与时俱进。同时,要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教学提升思政课的影响力与辐射度,让学生在学习不同课程的过程中都能够感受到思政课的魅力和价值。
第二,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专业化团队。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思政课建设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六要”要求,着力培养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首先,要加强教师的政治素质培养。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党性教育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力和政治敏锐性。同时,要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研讨、交流研讨等活动,提高思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要注重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思政课建设事业。
■全国政协委员,空军中将堵远放:
要深刻把握思政课的政治性、战略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把搞好思政教育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上看待,作为系统的体系化工程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首先,师资要过硬。要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专业培训力度,落实资格准入制度,确保思政教员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做到无品行不登台。同时,教材要权威。思政教育内容上与时代大势相结合,与中国历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融入中华血脉和社会主义基因,并让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及时进入教材、走进课堂。最后,方式要生动。使思政课既具备思想深度,又能激起互动热度,能够联系学生真实生活、真正困惑、真切感受,把最基本、最基础、最重要的道理讲透、讲深、讲实;适应网络时代学生获取知识、接受观念的新规律新特点,构建大课堂、搭建大平台;综合融合各方力量,推进“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融合,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配合,学习历史与了解现实相结合,使思政教育“顺其自然”“理所当然”,让学生“心以为然”“深以为然”,不断提升思政教育铸魂育人的实效。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二中学艺体中心主任孟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督促下,一系列对美育利好的政策接踵而来,在其中包含了美育与大思政课的融合,这是美育工作者们的荣幸,同时也是沉甸甸的责任。为此,我们要思考如何形成“大思政+大艺术”的创新育人模式。
首先,身为美育工作者,需要有大视野、大历史、大体系的三维视角。只有有了这种认识和眼界,才能积极建构“艺术思政课”的新形态,使新时代的艺术美育与大思政“同向同行”“同向发力”。同时,在课程思政教育融合艺术知识过程中,要注重聚焦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国家文化意识和认知能力。近年来,各校将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实例不在少数,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一些经典的歌曲、舞蹈、非遗文化等,每部作品背后都有一定的创作背景和故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作品表现出的情感和时代精神。因此,要实现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紧密结合,并将思政教育贯穿于艺术教育的始终。最后,大思政融入艺术育人效果最突出的方式,是强化艺术榜样的作用。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可以统一于艺术榜样的强化引领之中,一些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极高造诣的人即是学生们的榜样。当然,最直接的榜样是教师本身,所以,艺术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在专业领域提升自己,更要注重自身的师德、师风的培育,以言行举止影响学生,从而让思政教育深入人心,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作用,真正达到“大思政+大艺术”的有效融合。
■全国政协委员,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原院长沈志华:
政治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属性,政治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视察、出席会议以及审阅文件等不同场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反复强调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并提出明确要求。对此,我们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社会主义红色江山会不会改变颜色的高度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苦用心。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能不能在学生脑中立起正确的政治导向,不仅关系他们本人的成长进步,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益尖锐复杂,各种可以预料或难以预料的风险接踵而来,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一代代地接续推进下去直到取得成功,扎牢思想根基尤其青年学生的思想根基显得尤为重要、尤为紧迫。为此,必须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漳州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兰臻:
加强社会统筹协调,提升“大思政课”教育成效。思政课建设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密切合作、多方面协同发力。首先要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思政教育资源。统筹利用本地区红色资源和各类青少年教育基地,积极开展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教育社会大课堂。其次要充分挖掘、树立和宣传青少年先进典型。通过身边的先进人物事迹,讲好新时代中国少年故事,让青少年切身感受到先进榜样的力量,见贤思齐,推进课堂教育、校园宣传、家庭熏陶、社会引领有机统一,切实发挥榜样示范带动作用。还要充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小学生学习中国历史,学习中共党史,从历史中解疑释惑、析理明道,进一步树立远大理想,明大德、悟大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最后,要充分发挥现代网络媒体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青少年思政教育的公益广告或微视频,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广泛宣传,用现代网络媒体新阵地持续为“大思政课”拓展空间,营造全社会重视思政教育的浓厚氛围,共同推进“大思政课”教育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全国政协委员,扬州大学副校长龚卫娟:
办好思政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为讲好思政课提供了丰厚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精神基因、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标识,彰显了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民族认同感。革命文化凝结着无数革命先烈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矢志奋斗的光辉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的历史见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创造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新时代办好思政课宝贵的教育资源。新时代,办好思政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要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教育激励作用;要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厚滋养,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