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2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很有意义。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种类繁多,覆盖各区域、各民族,体现“多元一体”,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化共同体。将中国茶文化“打包”申报,符合文化生成发展演化的内在规律,符合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讲好中华文化故事有现实意义。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应全面分析、研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紧密围绕我国丰富多彩的非遗资源,全面推进系统性保护工作,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议:一是准确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化内涵及民族属性,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名称及内容研究。我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依据的是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操作指南。《公约》中强调的是“社区、群体及个人”,未提民族概念和项目的民族属性,但诸多项目,多以民族对项目冠名,实际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是在各民族中传承流布、发展演变,具有共享共有的特点,是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晶。未来的履约申报,要更加重视中华民族共有的文脉、文象、文化符号,突出“一体”、突出“交往交流交融”,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二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评选中,要考虑现代社会流动性。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社会流动性骤然升高,特别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以往地缘、血缘、族缘、“口传心授”、师徒式、家族式的传承方式,已发生重大改变。越来越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投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创新转化,投身乡村振兴、文化创意、艺术乡建、文旅项目。历史上,跨地域跨群体、交往交流交融的潮平海阔、静水流深,开始呈现飞流直下、狂飙巨澜的景象,偏远之境的文化资源、无数陌生的非遗项目,被瞬间照亮,纤毫毕现,闪电般传播各地,生根开花。这种情形,要求在传承人评选中,放宽传承人特别是青年传承人评选视界,打破民族、地域、血缘、谱系等身份囿限,突出能力、水平和效果,使传承队伍年轻化、知识化,注入青春血液。
三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没有一成不变的文化,生生才能不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文化,不同于文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日新月异的时代生活和观念嬗变,时刻推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民众、回归生活、回到时代洪流中,见人、见物、见生活,在大地上生长,在阳光中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