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近年来,青海、广西等民族地区立足特色资源禀赋,依托政策红利,发挥特色文化优势,发扬吃苦耐劳、敢闯敢拼等精神,形成了如青海拉面、青绣、唐卡、藏毯、石刻、广西螺蛳粉等一批具有地域或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推动了当地各民族嵌入全国经济大市场,成为输出输入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和平台渠道。
青绣、唐卡、藏毯等已成为振兴传统手工艺、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抓手,对推动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起到了特殊作用。在信息技术助推产业变革、消费升级形势逼人的背景下,相关产业发展虽然体现出韧性较强的特点,但也呈现出发展潜力未充分挖掘、文创研发乏力、发展规模小、创新融合理念不足、相关复合型人才缺乏等困境和问题。
建议:推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一是建议国家层面深入挖掘和研究民族地区特色产业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启动设立“民族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基金”,撬动资本,主要投向具有一定规模和引领力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饮食龙头企业,发挥转型升级示范、稳定行业发展、吸纳劳动力的作用。二是在国家就业创业通用培训的基础上,推动形成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共性+个性”的培训体系,促使民族地区一些特色产业尽快迈入“品牌化”“连锁化”等发展轨道,有效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开放融入。
凸显民族地区特色产业“三交”属性。一是从发挥好做实壮大民族地区特色产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长远角度考虑,建议国家层面积极协调指导,进一步发挥好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方面的助推作用,加强交流、共谋发展,推动产业链合作需求方和供给方积极联通协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更多从业者从本地走出去、在外地留得住,与其他民族融得好。二是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三交”频繁地区的就业、就学、就医等基本公共服务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强化党建引领,处理好增进共同性与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等关系,协调各部门共同做好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等工作。三是加大国家层面对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创意设计和创新研发给予人才、资金等支持力度,以创意设计促进“三交”,拓展市场促进“三交”。四是充分挖掘民族地区特色产业促进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优秀实践案例,推动各类各级媒体宣传推广各地的典型实践和有益经验。
推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出海”,讲好中国故事。一是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深入推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纳入重大品牌推广活动,走进沿线国家和地区重要展览会和节庆文化等重要活动中展销。二是以“走出去”为起点、“走进去”为目标,建议国家加强政策、资金支持,提供当地法律法规、民风民俗、饮食习惯等信息及培训,优化通关出口环境,倡导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秉承工匠精神,坚守质量、明确标准,在海外做大做强,以特色产业为载体讲好中国人权故事、中国团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