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委员风采

武向平:

用好奇心“呵护”好奇心

本报融媒体记者 周佳佳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5月27日   第 06 版)

武向平(右一)与孩子们交流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武向平: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天体物理学家

宇宙是从哪里来的?宇宙中的黑洞里有什么?宇宙未来是膨胀还是收缩?宇宙最终会走向哪里……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今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宇宙隐藏着许多未知的奥秘,既笼罩着神秘的色彩,又使人感到好奇和向往,而探寻宇宙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

仰望星空,神奇的星象变化万端,漫天的星辉引人遐思……宇宙的奥秘让天体物理学家武向平近乎痴迷。

而他多年来探秘宇宙的一个秘诀便是永葆一颗好奇心。

■ “零基础”的“跨界转行”

天体物理学,这个学科在大多数人眼中似乎戴上了科幻的“滤镜”。

对话武向平,记者也试图从中听到一些更通俗的解释。

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正在工作中的武向平。

“为什么会选择研究天体物理呢?”记者率先抛出疑问。

“好奇心驱动吧。大学和研究生时期,我学的并非天文专业,改行研究天文纯属好奇心的驱动。”武向平坦言。

大学期间,刊登在《天文爱好者》杂志上一篇关于“类星体”的文章引发了武向平强烈的好奇心。

“为何类星体能如此明亮?是谁给它供能或者它根本无需这么大的能量?我最初就想弄清楚‘类星体真的是由其红移决定的那么远吗’这个问题。”武向平回忆道。

为了让类星体能距离我们近一点而不需要那么大的能源,武向平做了多种尝试。“今天看来,当时的想法简单、粗暴甚至是幼稚的。”

虽然没能解决类星体能源和距离问题,但却促使武向平改行走向天体物理研究,从天文学的“零基础”开始攻读博士学位。

“选择了,就一定坚持下去,搞出个名堂。”武向平凭借一股执拗的性子,不断在天体物理研究领域开拓。

宇宙中第一代发光天体是何时诞生的?人类能看到来自宇宙深处第一批恒星的光芒吗?……

为了寻找问题的答案,20年前,武向平第二次在天体物理研究领域转行——走出办公室,从理论研究转向天文观测设备的建造。他带领团队在天山深处安营扎寨,建设了用于宇宙第一缕曙光探测的大型低频射电望远镜阵列21CAM,为我国后来参加国际大科学计划“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使得武向平后来成为SKA的中国首席科学家。

在SKA科学部走廊的墙面上,挂满了《SKA发展历程大事记》《宏伟目标驱动下的SKA》等图文详解。SKA,这个探测宇宙的“世界巨眼”,正在中国科学家的参与下,为探索宇宙带来更多新视角。

武向平相信,这个遥望宇宙的巨眼,将带来全新的宇宙信息,人们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拨开重重迷雾,追寻到宇宙的第一缕曙光。

■ 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留住孩子们的好奇心

天文学,一直是备受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喜爱的学科之一。

渐渐地,永葆好奇心的武向平开始被另一种“好奇”所吸引,这里不仅有对古今共同仰望的那片浩瀚星空的好奇,还有孩子们眼中对新鲜未知世界的好奇。

武向平开始走进校园,走进青少年,开启一场又一场让人“大开眼界”的科普讲座,也为科学教师们传授“突破边界”的科学教育新理念。

“宇宙是什么?宇宙从哪里来?宇宙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也成为武向平的常设话题。

“宇宙的名字来源哪里?”在科普讲堂中,武向平常常用诙谐幽默的讲述方式抛出问题。之后,他解释道,“宇”是上下四方,“宙”是古往今来,也就是空间和时间。中国人在两千多年前就发明了这两个字,这说明我们老祖宗对宇宙的理解是非常准确的,远远贴切于其他语言的名字。

“宇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对于宇宙的来源,武向平解释道,“宇宙来自138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大爆炸之后陆续产生了各种天体。所以,宇宙已经138亿岁了。”

“宇宙到底有多大呢?目前可观测宇宙的半径约为460亿光年,直径约为920亿光年,但这只是人类视野的极限,并不是宇宙的真实大小。”

……

这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科普讲座,武向平平均每年要做50场。他每年坚持到偏远地区为中小学学生和老师做讲座,让山区的孩子们感受科学的魅力、宇宙的奥秘。云贵山区、黄土高原、祁连山下、天山南北都留下了武向平科普的足迹。多少次,他被孩子们的问题吸引;多少次,他被孩子们的纯真感动。

采访间隙,武向平给记者展示了一张与孩子们在一起的照片。照片中,武向平盘腿坐在教室的地上,被几十个小学生围着,有趴在地上抬头提问的,有挽着胳膊探出脑袋聆听的,还有的直接就趴在武向平背上抱着脖子的……

孩子们脑袋上一个个“问号”和眼中求知的光,深深打动了武向平。

武向平告诉记者:“对孩子们而言,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无论来自城市或是乡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对神秘宇宙的好奇,对未知世界的探究,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都是一样的。跨越千里,不同的衣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当他们听完同样的科普讲座,都能提出近乎相同的科学问题。科学家们理应走到他们中间,传播科学知识,教授科学方法,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助力他们成长为具备科学家潜质的群体。”

■ 为教育建言、为科学教育发声

自2013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以来,武向平在11年的履职实践中,一直围绕教育话题建言献策,比如扩大高职教育、青少年科学教育体系建设、未来新型教育体系等。

“扩大高职教育,事关科技强国宏伟目标的实现,因为今天的中学生到那时就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主力军。”在武向平看来,扩大高职教育是自然趋势。为此,2022年他提出《关于普职过早分流与延长义务教育的提案》,建议启动12年义务教育的试点工作并制定实施路线图;尽快启动相关政策调研和研究,为延长义务教育提供依据和支撑;提前为中职学校转型为高职学校作部署,等等。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这段重要讲话被武向平深深记在了心里。

2023年,武向平在《关于国家青少年科学教育体系建设的提案》中呼吁,应该抓住机遇,大力提升我国科学教育的战略地位,完成顶层设计和部署,组建由顶尖科学家、大中小学老师、高层管理者组成的国家青少年科学教育委员会,制订我国科学教育发展目标,完善科学教育体系,超越STEM框架,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人文、艺术为一体完成中国特色的科学教育课程设计和建设,覆盖从幼儿园到高中所有年龄段,为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2023年起,生成式人工智能(AI)热潮迅速席卷全球。武向平认为,人工智能在未来5-10年必将改变传统的教育体系。“我们必须提前布局,以国家行为组织实施基于AI的未来教育平台建设工程,扭转国内目前AI教育产业数目多而不强的被动局面,构建一个具备自主知识产权、以AI为核心的新型国家教育体系。”

为此,2024年全国两会,他提交了《关于建设人工智能时代未来新型教育体系的提案》建议,设立专项基金,组建专项办公室,以国家行为组织实施基于AI的未来教育平台建设,研发覆盖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教师备课系统和中小学学生的科创实践系统,在一些大学试点建设基于AI的“未来教育学院”,探索新型人才培养和教育的全新模式,给社会输送全面掌握AI功能的未来型创新人才。

不过,武向平表示,他始终关注的是科普和科学教育。科普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重视,而科学教育是亟待大家共同关注的另一个领域。“目前,我国专业讲授科学课程的师资队伍严重匮乏,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和偏远山区,根本无法造就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此,他提出,除了扩大高等师范院校科学教育专业的招生名额外,应迅速启动中小学科学老师培训计划,尽快提升中小学老师具备科学课程授课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教育部应联合中国科协,依托中国科协落实和承担这项任务;中央财政应设立专项经费予以保障和支持。

行胜于言,武向平不仅积极为科普和科学教育建言献策,还通过政协这个大平台付诸实践。

2024年4月2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科学讲堂”第4场讲座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举办,武向平以“理解宇宙”为题作科普讲座。

常规三连问“宇宙是谁?宇宙从哪里来?宇宙到哪里去?”抛出,一场对话苍穹、逐梦星空的旅程在武向平的娓娓道来中拉开帷幕……

九天揽月,逐梦星河,探索永无止境。

永葆好奇心的武向平,心底始终有一团光亮,那是熠熠生辉的科学之光,是孩子们眼中的好奇之光,也是宇宙星辰的未来之光……

2024-05-27 本报融媒体记者 周佳佳 武向平: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2360.html 1 用好奇心“呵护”好奇心 62,360 /enpproperty-->